學校、家庭和社區同舟共濟——臺師大許添明提升偏鄉學生走入社會的基本學力

臺灣地狹人稠,中央山脈橫亙其中,多數人可能以為「偏鄉學校」都在山區或是東部,數量不多。但你知道嗎?教育部111年統計,全臺偏鄉國中小總共有1138所,佔所有3360所學校的三分之一。為了確保各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編列專款補助偏鄉學校,每年超過30億元。

不過,補助這麼多錢,真的能夠改善偏鄉孩子的教育困境嗎?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許添明研究教育財政二十多年,他很明確地說:「多數人不知道,偏鄉地區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多艱困。都市人往往只憑『想像』資助偏鄉學校,一味地投錢給學校,殊不知這麼做只是變相地將錢倒進黑洞。」

如果連基本學力都達不到,要怎麼走入社會?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2023)公布了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的成績,PISA測驗15歲在學學生的數學、閱讀及科學素養,評估他們應對社會變動的能力。

結果顯示,臺灣的學生整體進步,成績在全球排名上有所提升。但城市和偏鄉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卻越來越大,城市學生在數學方面平均得分571分,而偏鄉學生僅有517分,相差高達54分。閱讀和科學方面的差距也同樣明顯,都會區與偏鄉地區之間的成績相差分別為43分和44分,根據估算,這相當於兩年以上的學習鴻溝

一般人很難理解未達基本學力的15歲學生的程度,PISA舉下列數學範例題來說明,這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資訊理解以及趨勢判讀,歷次測驗結果,顯示台灣有13% 的15歲學生不會類似程度的題目。根據PISA定義,缺乏基本學力不僅影響課業成績的高低,也意味這些15歲的國中畢業生未達具備自主學習、可以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能力。

PISA 數學範例題「唱片排行榜」。
圖片來源/許添明提供

許添明強調:「我們不能只看到整體的優秀表現,而忽略了一部分學生還在追趕學習的基本能力。過去已有研究證實,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隨著年級增加而擴大,更殘酷的是,這些低學習成就者可能來自低社經背景。或許有人會質疑我一味強調課業成績,壓抑偏鄉學生的多元發展。但如果一個學生連基本學力都達不到,要怎麼幫助他走入社會?」

學校、家庭和社區同舟共濟──「區合作模式」

「你能想像一個家,連簡單的書桌都沒有嗎?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偏鄉學生家裡可能遭遇的狀況。」許添明以一張書桌的有無為例,點出「家庭」對教育的影響力不亞於學校的事實。

許添明以數據分析偏鄉學生的數學基測成績與家庭投資狀況,並分級各家庭的科技設備、學習環境、父母參與度以及數學補習等家庭投資項目,找出數學基測成績與家庭投資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每改善一級家庭學習環境的投資,便能提升數學基測成績2.45分。

「這是我從事研究以來,最讓我信心大增的成果,表示只要將錢放對地方,就可以克服社經背景的先天障礙,偏鄉教育的問題是有機會改變的。」許添明難掩興奮,提出他接下來進行「區合作模式」計畫,借鏡世界銀行協助烏干達社區自力救濟方法的模式:「『區』指的是地理和人力資源的雙重介入,其目的是讓區內國中小、校長與教師,以及家庭和社區彼此形成密集的網絡,合作解決偏鄉學生面對的所有問題。」

著眼於偏鄉與非偏鄉學生學力的落差,以及各地資源難以整合,許添明設法改善過往的補助模式。
攝影/陳怡瑄。

有別於過去授之以魚的補助政策,解了燃眉之急,卻往往在補助縮水或重點轉移之後,問題再度浮現。「區合作模式」強調區夥伴的協力,偏鄉學校可以透過形成跨國中小專業社群、集中區內的資源,一起診斷阻礙學習的因素,並依據學生需求與教師專長發展學習品質,研討出改進策略。

「各校成員一方面在合作歷程中創造共享的意義與知識,另一方面透過學習方案的連貫,避免學習失敗的問題隨年級增加而持續累積。」許添明指出:「例如偏鄉國中的學生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打好基礎,升上國中後成績下滑,重創學生的學習信心。這時候,區內的國中教師主動前往小學做補救教學,幫助學生銜接國中課業。這即是區夥伴給予國小、國中對話機會,一起設法改善同一批學生的學習狀況。」

集體貢獻

奠基於「區合作模式」的成果,許添明後續推動「集體貢獻」計畫。集體貢獻(collective impact)由學者約翰‧卡尼亞(John Kania) 與馬克‧克萊默(Mark Kramer)在2011年提出。指的是多方針對某個共同目標或社會議題,透過彼此的努力和資源,共同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

偏鄉教育需要全村協力。
圖片來源/許添明提供

就像時下年輕人最喜歡的線上遊戲一樣!每個人在加入遊戲之後,都需要選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戰士、法師、弓箭手或牧師。而每個角色都有他們擅長的領域,例如戰士比較抗打、法師可以範圍攻擊、弓箭手有敏捷上的優勢得以偵查或逃脫、而牧師擁有祝福和治療的獨特能力。

每個人都渴望獲勝,電玩也會設計奪寶或競爭的取勝方式,並且因各個角色也有各自的缺陷,例如戰士和法師速度比較慢,容易被圍攻;牧師和弓箭手抗打能力較低,難以抵擋攻擊等等。因此想要自己一個人獨自闖關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由不同成員組成、相互貢獻特色的團隊因應而生。

回到許添明的話來說:「集體貢獻需要將每個利害關係組織的專長,整合為一個相互增強的系統,彼此不再獨立而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更強大的整體。」而核心團隊持續溝通,讓所有參與者保持連結,同時也可以建立組織間的信任,確保目標並激發共同的動力。

集體貢獻需要具影響力的領導者、能意識到問題有急迫性、以及適足的資源等三個先備要素。許添明團隊認為後兩個要素在偏鄉學校及其社區都看得到。例如團隊於田野調查發現,社區的家長及教師都重視且期待孩子的學習,共同願景希望學生能有高中甚至大學學歷、身心健康,能找到正向、穩定的工作收入。

「但是過去的方法就像是多頭馬車。」許添明說明:「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產業、家長和學校等經費、物資和人力支援,彼此朝不同方向駕駛,這輛馬車根本無法前進。有時候學校外的成員覺得自己沒有教育專業,經常會遇到『這不是我的專業,讓你們說』的狀況,那是不對的。每個代表都有各自的專業,例如諮商背景的理事長可以從諮商專業的角度發現問題、或是曾當過社區產業管理人的家長,也有他的獨到之處。」唯有集思廣益,把各自的專業和能力都帶進來,增進溝通和對話,團隊多元性才有助於做出適切的選擇,並促使偏鄉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可持續發展。

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產業、家長和學校的經費、物資以及人力彼此支援,方能眾志成城。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Funds, materials and manpower from governmen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industries, parents and schools. Organize a tight-knit team. Balanced male to female ratio.

請試想,假如你在遊戲中是一個戰士角色,你最看重的是什麼呢?應該是希望能夠有源源不絕的治療支援、有其他戰士能夠一起分攤抗擊敵人的工作等等。而身為一個法師呢?最希望隊友都到前線去,不要讓任何敵人靠近身邊吧!因此不論是戰士或法師作為領導者,勢必會因為自己的需求,影響到團隊行動。

結合偏鄉各個利害關係人組成的核心團隊則是支撐整個集體貢獻行動的引擎,與過去只依賴學校領導者一言堂式的統籌方式明顯不同。導入公部門以外的團體資源之後,大家有機會取決於不同的背景脈絡、需求和可用資源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偏鄉教育需要平等的社會

過去誤解教育只和學校有關,期待學校教育能改變社會,但其實真正能改變教育的力量是整體社會。許添明坦言從數據結果來看,不見得每次變革的成效都很好,但他欣慰地說,還是可以觀察到參與者的改變,而那些改變都是支撐他做下去的動力來源。

他接續說道:「我沒有那麼悲觀,有些東西必定會被留下來,成員會帶著經驗到其他地方,只是不知道何時會發芽變大樹。教育是點點滴滴的工程,改變不可能一下子就發生。」

每位教育者都知道,教孩子學會走路,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步一腳印,越走越好。同樣的道理也能放在臺灣偏鄉教育問題的改善,許添明提到,只要社會繼續朝公平往前邁進,哪怕再緩慢也沒關係,至少我們有在進步。

許添明從臺灣國中小學生測試成績,以及教育經費等數據,模擬出更能對症下藥的偏鄉教育模式,只求社會能朝「教育平等」之路往前邁進一些。
攝影/陳怡瑄

採訪撰文/班與唐
攝影/陳怡瑄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許添明(2009)。影響我國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教育資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許添明、葉珍玲(2014)。偏遠地區教育--成功專案。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5-16。
許添明(2019)。眾志成城或一盤散沙--集體貢獻在偏鄉學校的實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葉珍玲、許添明(2021)。偏鄉學校變革之挑戰:「教育優先區--成功專案」推動歷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