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的視野,相對化且多元的觀點:中研院史語所藍弘岳的荻生徂徠研究

走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藍弘岳副研究員的研究室,書牆上從周易老莊到十三經注疏,從荻生徂徠到丸山真男。由中國哲學而日本政治思想,是藍弘岳的學思軌跡,尤其,與荻生徂徠相遇,為他拓展了貫穿古今的知識版圖。

身為荻生徂徠的研究者與讀者,藍弘岳從語言、問題意識乃至寫作成書,由外至內,試圖將自己浸入日本江戶時代的文化脈絡。這樣的研究身影,對照以一江戶儒者讀出中國古代真味的荻生徂徠,兩人雖處不同時空,卻有巧妙映照。

藍弘岳認為研究日本思想史,除了語言能力,更要將自己浸入日本的文化脈絡。
攝影/汪正翔

荻生徂徠是何人也?

對臺灣讀者來說,荻生徂徠或許是個陌生的名字。

荻生徂徠(1666-1728)被譽為江戶時代的思想巨人。身為武士後代,徂徠的父親是將軍德川綱吉的侍醫,作為次子的他沒有繼承父業,因此多了發展個人學識的空間。悠游漢學、醫學、兵學的徂徠,因博文強識受到大名柳澤吉保的賞識,擔任政事智囊;並持續古籍注釋、儒學研究與私塾授課。漸漸的,徂徠豐厚的學識與著述使他發展出不同於朱熹等前人的儒學說,奠定了日後徂徠學派的基礎。

要談荻生徂徠,得先認識江戶時代。

德川幕府、武士統治、鎖國,或許是一般人從小說戲劇中理解江戶時代的關鍵字。藍弘岳說,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相對和平的年代,武士統治,崇尚「文武兩道」,因此徂徠擔任大名智囊時,最初也注釋《孫子兵法》等兵書。

荻生徂徠被譽為江戶時代的思想巨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江戶仍大量吸收朝鮮半島與中國的知識文化。尤其明代的出版業發達,許多漢籍文本經由走私貿易輸入日本,因此經書註釋與章回小說都成為徂徠的讀物。

荻生徂徠成為儒者,也有其家庭背景與時代脈絡。藍弘岳說:「江戶時代哪些人會去讀儒學?有一部分就是醫生,因為儒學典籍和醫書都是由漢文寫成,醫者也需要懂漢字,江戶時代『儒醫兼修』者不少。」

然而,在徂徠龐博的知識體系中,藍弘岳最有興趣的,是徂徠如何閱讀漢文典籍,如何理解中國知識。

江戶儒者怎麼讀漢文?

「當時的日本儒者,以『訓讀』的方式閱讀漢文」,藍弘岳說道,他從書牆抽出一本古書,每行漢字的右側,都有一行略小的字體,寫著一、二、三等數字和記號,「一、二、三是『念』的順序,先念『一』前面的詞,『一』結束時要去找『二』,再接下去讀『二』前面的詞。這種方式叫做『訓讀』,所以日本儒者不會念漢文,也能讀漢文書」。

簡單來說,訓讀是一種用日文語法閱讀中國文言文的技術,將漢文轉化為日文的語序,再用日文念出來。因為中文與日文都有漢字,可以「看」,也可以「讀」,而且有不止一種讀法,「你可以用臺語讀、用北京話讀,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就是用『訓讀』去讀」。

藍弘岳強調,日語有著與漢文截然不同的語言邏輯,「江戶儒者以訓讀方式理解漢文時,其理解方式是不同於中國人的」。
攝影/汪正翔

訓讀背後牽涉的是不同語言、不同語序,乃至語言表達的聲音問題,「『文』可以用不同的『言』去讀,『言』是聲音的問題,利用訓讀念出來的聲音,直接變成『訓讀體』,就是將『漢文日語化』。但漢文本身的概念和相關思想也會影響日語,成為日語的一部分,於是形成了日本的『漢文脈』」。

另一方面,若把做為一種聲音語言的日語語詞和文法等理解為「和文脈」,則因日語中原本混入源於中國文言文的漢語詞和文法、文化的影響,因此「和文脈」中也存在「漢文脈」的影響。藍弘岳說:「『漢文脈」是就『文」的層次來理解,『和文脈」則是就『言」的層次來理解。』

藍弘岳也說,訓讀也是一種接近意譯的「翻譯」。這種閱讀漢文的方式,一度成為特定中世貴族官僚(博士家)中的私傳秘技,且多使用貴族語言,隨著時間演變,訓讀逐漸成為僵化的直譯方式,甚至讓人產生形式化的理解,而缺乏思考漢文文意中的微妙語意。

為什麼研究荻生徂徠,要在語言問題下這麼大的功夫?

因為荻生徂徠的思想開展,正源於他的讀書方法。藍弘岳說:「徂徠的貢獻也在於他指出用訓讀去讀漢文是不對的。因為訓讀是一種翻譯,是一種解釋,他認為應該要『直讀』漢文,才不會誤讀。」

所謂「直讀」,是以正確的漢文字義、語順解讀漢文,不過當時只有極少數的日本人有這樣的能力,「徂徠對訓讀的批評為什麼有名?因為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就算有意識到訓讀的問題,也不會加以批評,徂徠之後雖然開始有人批評,但實際上因爲當時鎖國,也不容易改變既有的習慣」。

藍弘岳收藏荻生徂徠編撰的字典《譯筌初編》。
攝影/汪正翔

荻生徂徠自稱「日本國夷人」!

荻生徂徠透過對宋學的批判成為儒者中的異數。藍弘岳以徂徠對朱熹注釋的批評為例,「徂徠透過直接閱讀漢文典籍和其古文辭學方法論,有自信自己比宋代中國人更理解三代」。

藍弘岳說,徂徠批評朱熹以理氣解釋《論語》、《孟子》,「朱熹認為『理』是普世的,但徂徠認為用所謂『普遍的理』去解釋古代聖賢思想是有問題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理』並不同。就像石頭有很多紋路,但每個人看見的紋路未必全然相同,古代聖人與宋代儒者看見與重視的也不可能相同」。

徂徠透過直讀漢文和其古文辭學方法論,自信讀出了三代聖賢的真意,「他認為《論語》是三代的思想,但朱熹限於時代脈絡,用宋代的語言和問題意識看三代。所以徂徠批評朱熹看不懂三代,他認為自己雖然是日本人,卻看得懂」。

藍弘岳強調,徂徠的特殊性在於他從語言中意識到江戶與宋代的時空背景差異,「而且德川日本是封建制度的社會,和三代一樣,徂徠認為秦漢以後的郡縣社會,其實不清楚封建制度社會如何運作。所以他批評宋代儒者隔著時代去看古代,不自覺地用宋代的視角去詮釋古代,所以他們對於三代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甚至,徂徠曾在書中自稱「日本國夷人」。藍弘岳認為,「徂徠認為我是日本人,是中國人眼中的『夷狄』,但我比你們更能讀懂古代中國典籍,他有一種自豪和日本認同」。

做為研究徂徠的「外人」

兩百多年前的徂徠自稱「日本國夷人」,在日本研究徂徠的藍弘岳也是個「外人」;徂徠有他的治學方法,藍弘岳也有他的研究軌跡。

回想初到日本,他本來要研究日本的老莊思想,「這就是帶著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才會想到的題目」,藍弘岳笑說。後來他跟著日本政治思想家丸山真男的學生渡邊浩、平石直昭讀書,也在課堂上接觸到荻生徂徠的思想與作品,讀到徂徠對於宋學的批評,他才意識到和過去在臺灣學習的宋明理學、新儒家是那麼不同,問題意識也隨之起了變化。

藍弘岳於東京大學出版《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
攝影/汪正翔

「我們對日本的理解都是從自己的問題意識出發,重視的是哪些東西從中國流傳出去?如何影響日本?但是那個『不那麼中國』的日本難道不重要嗎?」於是藍弘岳選擇將自己浸入日本的語言與時代脈絡,「我認為做為一個外人,應該更意識到從日本的內在脈絡,尤其是從江戶的脈絡去看荻生徂徠。同時,我們也要有東亞,乃至全球史的視野來理解江戶儒學」。

徂徠藉由批判訓讀,重新商榷閱讀漢文典籍的意義;藍弘岳則回溯江戶,以比較研究的視野探究當代臺灣、日本、中國的交織關係。

「王德威先生說,『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確實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從齋藤希史等人的研究,我們或許也可以在某種限定意義上說『沒有明治,何來晚清?』,因為明治日本將西學翻譯為日文,許多日譯語詞、書籍乃至制度都影響了晚清的知識份子。」

藍弘岳接著說,「我認為從漢文脈的發展還可以說,『沒有江戶,何來明治?』明治是一個很有趣的時代,大量接受西學,各種知識交錯,前提就是兩百多年的江戶時代,雖然鎖國,但各種知識豐富發展,而其中許多知識、書籍是源於明清中國,特別是明代。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没有明代中國,何來江戶』?總之,在東亞漢文圏中,各種知識因為漢文的關係相互流通、影響,又有其在地化發展的一面」。

一種相對化且多元的觀點:荻生徂徠與臺灣的距離

當被問到,身為當代的臺灣讀者為何需要認識荻生徂徠?

藍弘岳想了想說,「一種將自己相對化看待的觀點吧。我們透過閱讀日本儒學,提取一種將中國知識相對化,且多元看待的觀點」。就像徂徠認識到古今的時代差異,藍弘岳認為可以試著從日本脈絡理解中國知識,跳脫以中國為中心的角度,以更多元的視野看待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從周邊看中國是重要的,但這個身為周邊的日本到底又是什麼呢?透過荻生徂徠的研究讓我思考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說,對一個研究日本的外國學者來說,試著從日本中心來理解日本也是重要的」。透過荻生徂徠思想的研究,藍弘岳希望有助於臺灣讀者從更客觀多元的角度理解、面對中國。

藍弘岳認為,研究思想史應該有全球史的視野,同時從該思想發生的時代、語言、社會脈絡進行理解。
攝影/汪正翔

回望這一路的學思歷程,與江戶的思想巨人相遇,藍弘岳笑稱,「一開始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後來是騎虎難下」。剛開始,他並不知道荻生徂徠在日本的先行研究是如此龐大,且每位研究者都是難以超越的思想巨峰。

「既然選擇了這樣一位『巨星』,好處是會隨著他而成長。尤其徂徠本身很博學,為了要懂他,知識視野會不斷被拉開。而且要懂先行研究怎麼看他,就必須讀懂先行研究背後的知識,例如丸山真男的徂徠研究,背後就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問題意識,我就這樣被帶著去不同的領域讀書」。

面對荻生徂徠,藍弘岳說還有太多議題值得探究。「如果你選擇這樣一位研究對象,而且沒有半途而廢,就會隨著研究拓展視野。用比較複雜的觀點理解問題,也學習他看待問題的方式」,他笑說,「某種程度,我也成為徂徠學派了」。

 

採訪撰稿/阮芳郁、黃詩茹
攝影/汪正翔
編輯/黃詩茹

研究來源
藍弘岳(2008)。荻生徂徠的翻譯方法論—訓讀與其徂徠訓讀批判的「譯學」。翻譯學研究集刊,第11輯,85-117。
藍弘岳(2012)。「武國」的儒學──「文」在江戸前期的形象變化與其發展。漢學研究,30(1),239-269。
藍弘岳(2013)。荻生徂徠的「文學」與思想:「漢文脈」與「武國」知識的展開。科技部(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
藍弘岳(2014)。「三代」想像與德川後期儒學政治思想──從徂徠後學到後期水戶學。科技部(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藍弘岳(2015)。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漢學研究,33(3),169-203。
藍弘岳(2017)。《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