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無用嗎?中正胡夢鯨提倡活躍老化、生產老化、成功老化,讓退休活出第二春

鄭老師五十歲毅然決然退休,她說:「我想去做更有興趣的事!」

退休前,鄭老師藉由晚上和周末的零碎時間,完成了心理碩士學業,更考上了諮商心理師。「我才五十歲,我還那麼年輕,活力充沛。退休後投入心理健康工作,讓我感覺更有生活動力!」與人交談互動,並運用專業技巧幫助別人,才是她的興趣所在。

臺灣人口負增長,高齡人口占比越來越高的處境,許多人關切的是長照問題。然而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胡夢鯨特聘教授指出,協助仍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健康和亞健康高齡族群持續參與社會,對他們的健康與身心狀態有決定性的影響,才是能夠雙贏的解方。

像是鄭老師的例子不多,許多人退休後便離開勞動市場。根據勞動部「主要國家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和官方退休年齡」,2015至2020年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男性64.4歲、女性61.4歲。胡夢鯨從社會學角度指出:「老化不只與老年人有關,所有人都在日積月累地經歷老化的過程,只是老化影響在長者身上特別明顯。與其強調高齡,創造高齡者專屬的制度與友善環境,更應該提倡全齡社會,減少年齡的分野,增加代間溝通與交流,能更有效地提升高齡者的社會參與。」

臺灣自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並即將於2025年邁向超高齡社會,過程僅經歷32年,即便是全球第一個邁入高齡社會的日本,也花費了35年,足見臺灣人口的老化速度之快。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Taiwan is about to become a super-aged society in 2025. oil painting style.

社會高齡化

英國學者彼得·拉斯萊特(Peter Laslett)依照人類的社會角色,提出四個年齡階段:第一年齡是自出生起至出社會就業,從依附到獨立的階段。第二年齡從就業起直到退休,是生產力最強的時期。第三年齡與第四年齡是相對的概念,第三年齡是從退休時開始,第四年齡則是因衰老與疾病,需要攙扶或臥床照護,而再次產生依賴、需要照顧的時期。

社會大眾對高齡的刻板印象,多來自第四年齡行動不便、需要照顧的形象。許多長輩身心狀態都還能繼續參與社會,但卻時常被刻板印象限制住。例如高齡者不應有競爭野心、應該好好養生、退休休息在家頤養天年。這些刻板印象將年長者從社會的主流空間逐出,趕向邊緣化的角落。

胡夢鯨強調,年長者長期被弱化的視線所注視,也認為自己不再有能力與活力。失去目的、停止學習,突如其來的停滯感,容易使年長者從生理、心理與社會各面向加速衰老。
攝影/陳顯讓

尤其過去三十年來,臺灣的醫療進步、營養改善、運動風氣普及等原因,年長者的生理健康和疾病狀況都受到控制,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半個世紀前的60歲老人家可能要拄著拐杖、步履闌珊,現在很多60歲的長者還能天天爬山跑步,不能再用傳統的刻板印象看待「老」。

「時代在改變了,30年前我們做成人教育,主要的目標是掃盲,推動成人基本教育和提高識字率。現在要推動老化準備、老化教育,提供各種老化的相關知識,讓民眾能夠老得健康、老得快樂。例如身體機能下降怎麼應對?哪些大眾交通運輸可以搭乘?還有智慧手機教學,以及如何避免被詐騙?等等,這些都是對長者很重要,以前也很少機會注意的課題。」

聯合國在1999年的「國際老人年」首次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理念,強調透過讓高齡者在社會生活中盡可能保持活躍的方式,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與人際關係,藉此延長高齡者的健康和壽命,減少因身體退化導致失能而需要照護、甚至臥床的時期。這也正是胡夢鯨教授所強調的高齡教育目標。

活躍老化、生產老化、成功老化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臺灣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比1960年男性62.31歲、女性66.4歲,延長了十幾年。與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壽命相較,國人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6歲。然而,臺灣男女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才六十歲出頭,大多數人退休後還有將近20年時光可供運用。

當國內人口的銀髮族占比越來越高,高齡人口的健康狀態與社會參與,將直接影響青壯人口、社會體制與醫療資源的負擔程度。而長者的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又與高齡教育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After retirement,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 study how to use smartphones at the University for the Elderly. encourage each other. More energetic. Proactive. oil painting style

「這20多年的時間,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但多數退休準備不足的長者,極易因為社交活動急速減少、生活缺少安排,身體與大腦活動程度大幅下降,導致身心健康快速衰退。」胡夢鯨將高齡的老化過程譬喻為一段下坡的路,若是一路雪崩式地滾落,屬於負向老化;能夠穩健地一步步往前走,且不需依賴他人維持生活,則是正向老化。

「如果在正向老化的過程中,還能保有生產力,能對家庭、社區、社會付出貢獻,甚至分享積累的專業經驗,就是活躍老化、成功老化的表現。」

胡夢鯨回憶道,15年前(2008年)開始推樂齡時,高齡人口大約是280萬,現在已有430萬人,樂齡人口則超過700萬,產生了新的群體需求與特性。中高齡人口持續擴大的同時,勞動市場萎縮,許多先進國家面對類似的人口結構轉變,都開始注重中高齡人力資源開發。特別是1950年代嬰兒潮誕生的人口,至今幾乎已達退休年齡,退休潮的人數劇增,更需要積極提升中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

「過去人們互相談論『退休』這個話題,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可能都是安享天年、含飴弄孫的情景。但現在這個觀念是傳統落伍的。」胡夢鯨強調,現在的樂齡和高齡教育重心主軸是增能(empowerment),賦予學習者從事其他各種活動、應付生活各種負擔所需要的能力。

像前文提到的鄭老師,退休後投入「義務張老師」及心理諮商所的工作,憑藉比年輕人更豐富的人生閱歷,當諮商所遇到一些狀況比較複雜的個案,都很樂意轉介給她。這也是胡夢鯨所提到:「高齡人口的能量(power)越強,生活負擔(load)就越輕。我們可以設計許多活動與課程,讓長輩增能、繼而創造新的生活重心、新的空間、新的社會關係。例如照顧家庭、繼續就業、社區服務,或是個人成長,探索新的興趣。」

參與高齡教育的長者

高齡教育並非義務教育,沒有強制性,參加者都是自願自發,因此學習意願、能動性和投入程度也更高。「在我的經驗中,高齡者上課都非常認真,上課很早到場,也很少打瞌睡,常會分享食物菜蔬。因為是自己主動願意來參加課程,學習心態也比較積極。」胡夢鯨在高齡教育現場觀察到,課程氣氛輕鬆融洽,課室同時也是社交場合,學員時常彼此分享蔬果、互通有無,社交活動的重要性不亞於課程本身。

目前許多政府部門都有在推動,例如教育部的樂齡學習、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數位機會中心,以及現在移轉到衛福部的長青學苑,還有社區大學、老人大學等等。胡夢鯨說:「這些措施都是臺灣特有的,臺灣的高齡教育資源與國際相比並不遜色,其中樂齡學習中心已遍布全國的鄉鎮村里,使地方長輩能就近接觸學習資源。」課程類別多元豐富,有知識、技能、運動、公民參與、藝術等各種不同類別,以滿足高齡者活躍老化的學習興趣與需求。

然而,目前為止,高齡教育的整體參與率,尤其是男性參與率仍有不少提升空間。胡夢鯨指出,高齡教育的參與學員有八成左右都是女性,性別差異相當顯著。胡夢鯨分析道:「由於職業與家務分工,過去的婦女就業率相對偏低,許多女性是家庭主婦,較有閒暇參與課程。而男性中高齡就業率又普遍較女性高,可能因仍在工作而無暇參與。或是有些男性當過老闆或主管,退休要去當學生,面子上過不去,自尊心的影響,較難放下身段。」

另外課程類別和內容設計,也會影響性別參與率的因素。例如,有些課程像烹飪、園藝、舞蹈、芳療對女性可能比較有吸引力, 3C類別如電腦課,手工類別如木工,或者是棋藝、太極拳等,這類型課程較受男性青睞。

不只存錢,退休也要提早準備「學習」

除了退休後教育,胡夢鯨認為退休前教育也很重要。

「在職的退休準備教育,常見的情況是採取講座或座談方式,說明退休後的福利、津貼、介紹人事法規。這些固然重要,但我們還需要提供退休者如何規劃退休後人生的能力,包含身體保養與慢性疾病的控制,退休金的長期理財規劃,以及如何避免各種風險,諸如跌倒、中風、車禍、詐騙,許多壯年時不會特別注意的事情,退休後都要重新適應,並且做好前瞻因應。」

胡夢鯨認為,高齡教育的發展與參與,目前仍然跟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且缺乏國家級的專責單位與人才,更沒有專門的師資培育單位,這些都是未來能夠改善的地方。
攝影/陳顯讓

按照國發會的預期計算,臺灣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人口還會持續快速增加,這股趨勢直到2070年都是如此,沒有結構性的改變,社會對中高齡人力資源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屆時,舉凡公共空間的高齡友善程度,如無障礙、輔助工具的配置,到高齡就業權與受教權的保障以及社會補助,都將不僅是回應高齡需求,也關係著高齡人力資源與醫療資源的運用。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胡夢鯨教授建議政府,加強跨部會高齡政策合作與資源共享,重視前端預防的第三年齡(樂齡教育),依照高齡人口增加的比例擴充教育經費,設置高齡教育人才培育的專責單位,建立高齡人口相關的大數據資料庫,成立高齡教育相關科系(而非只有長照或老福科系),建立全齡共融共享的機制,強化樂齡銀髮相關產業的發展,鼓勵中高齡者人力資源再應用,讓臺灣未來的超高齡社會是一個活躍老化、生產老化、成功老化的幸福社會。

採訪撰文/曾郁茹
攝影/陳顯讓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胡夢鯨(2011)。高齡教育工作者老化素養、專業培訓與成效評估之研究:正向老化觀點的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胡夢鯨(2013)。從退休貢獻經驗探討退休準備核心知能與退休前教育課程模式:生產老化觀點的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胡夢鯨(2017-2018)。邁向高齡社會退休人力再運用之研究:供需關係、培訓策略及運用機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胡夢鯨(2020-2021)。翻轉退休人生:應用前瞻因應與翻轉教學理論建構我國退休準備教育制度、 核心課程及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