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以《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轟動全世界,馬奎斯是拉丁美洲文學「大爆炸時期」(Boom)的著名代表人物,而其他如《預知死亡紀事》、《愛在瘟疫蔓延時》、《迷宮中的將軍》、《異鄉客》、《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獨裁者的秋天》、《苦妓回憶錄》等著作,也都教人見得大師寫實手筆與想像力之驚奇。
長年研究西班牙文學和拉美文學領域,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張淑英教授提到:「1982年《百年孤寂》在臺灣就有中文節譯,當時更對諸多華文創作名家,如張大春、宋澤萊、莫言、閻連科等人,都有顯著的影響。」張淑英研究馬奎斯作品多年,究竟魔幻寫實如何定義?馬奎斯小說的魅力何在?她直指核心的一一說來。
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寂》第一版封面。
圖片來源/wiki
什麼是魔幻寫實?
「魔幻寫實(magischer realismus)這個詞語首見於1925年德國藝評家佛朗茨‧羅(Franz Roh,1890-1965)詮釋德國後期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是一種試圖抓住永恆的新寫實,足以傳達真實與魔幻空間並存的意境。」
張淑英解釋道,1948年委內瑞拉小說家皮耶德里(Arturo Uslar Pietri,1906-2001)在《委內瑞拉文學與作家》(Letras y hombres de Venezuela)挪借魔幻寫實,以之解說該國反寫實規範的小說潮流,而後廣為人所用,反倒變為拉美小說的主要圖騰。
1949年,古巴小說家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1904-1980)在《塵世王國》(El reino de este mundo)序文中便提出「神奇寫實」(lo real maravilloso),強調以神秘和奇幻的美學寫法詮釋現實的景物。張淑英說:「不管是魔幻寫實,亦或神奇寫實,重要的是作品內容的特色,就像臺灣翻譯為魔幻寫實,中國則是以魔幻現實名之,其實二者是一樣的東西,只有在若干細節和描述特定事物時(例如,為了區別十九世紀的寫實主義),『寫實』和『現實』有字義詮釋上的個別意義或指涉,不然,在名稱上膠著糾纏,意義不大。」
張淑英廣泛研究拉丁美洲文學,探討魔幻寫實的獨特之處。
攝影/汪正翔
張淑英解釋魔幻寫實的特色:「一是將現實歷史與神話融合;二是真實時空與夢幻意境交錯;三是荒誕與現實一體兩面,作為呈現真實的表現方法;四是人物二分法,在不同空間切分為本體與分身作用,將其角色複雜,加深情節玄祕。」
「如果是按照這些定義,很難說是拉丁美洲文學獨有的,因此魔幻寫實主義最重要的判斷基準,應當是以拉丁美洲各國的地域色彩,包含國家背景、社會環境、歷史事件、民間迷信和風土民情等等,並且應用了魔幻技巧,去書寫拉美人的現實世界。」
張淑英提到,烏拉圭小說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1909-1994)的《井》(El pozo)是魔幻寫實技巧的濫觴,不過魔幻寫實重要先驅當屬墨西哥的胡安·魯爾福(Juan Rulfo,1917-1986),其小說《佩德羅‧巴拉莫》(Pedro Paramo,1955),如同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1915),都啟發了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而真正將拉美魔幻寫實發揚光大,甚且風行全世界的正是《百年孤寂》。
魔幻寫實需要具備拉丁美洲在地性
《百年孤寂》是馬奎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張淑英一一詳述舉例:小說中人物梅賈德斯透過神秘的技巧或知識變出花樣的能力;美人蕾梅蒂絲的身體與靈魂隨著床單飛上天,這是與宗教信仰相關的神奇;流浪的猶太人引起鳥類暴斃的描繪則屬於神話傳說;維克多‧于格斯的「私掠船幽靈,船帆被陰風撕碎,船桅被海蟑螂蛀蝕」不是魔幻,也不是信仰,是挪移法國歷史的互文書寫。
小說另一個地緣特色:馬康多,這是擬仿《聖經》所提到的人間天堂,豐饒的土地傍水而居,其逐水建造的靈感則取自哥倫比亞真實的地景阿拉卡塔卡鎮(Aracataca),位於瑪塔蕾娜省(Magdalena)與瑪塔蕾娜河流域; 而瑪塔蕾娜又指涉耶穌的女追隨者「抹大拉的馬利亞」。馬奎斯並解構《聖經》的創世紀之神,延展出《百年孤寂》的奇人神蹟,如吉普賽男子梅賈德斯擁有的超能力和不朽,解讀羊皮紙的預言和密語,烏蘇拉和阿瑪蘭塔母女也都有預知死亡的能力。而這樣原本該屬於上帝的神力與創造力的特權,在《百年孤寂》中卻變為梅賈德斯、烏蘇拉、阿瑪蘭塔等人的能力;但是,這樣的能力卻又深植在民俗傳統與信仰,而讓人覺得「可能」和「可信」。
張淑英談到祕魯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尤薩(Vargas Llosa,1936-)(2010年獲獎),他1971年的博士論文《馬奎斯:弒神的故事》:「尤薩認為馬奎斯的小說是在解構神話,顛覆神蹟,翻轉現實,用神話的奇幻鋪陳日常生活的真實,又以傳統迷信混雜人民心中堅信不疑的宗教信仰,同時質問神的創造力。如波恩地亞家族世代,因為不知密語、沒有解讀出羊皮紙的預言,當最後一個子弟奧雷里亞諾‧巴比隆尼亞終於了解神諭,但是知道的當下他已經沒有機會,一切將隨之消失。這是《百年孤寂》第一章與第二十章前後呼應的創世紀與末世啟示錄的始末,也是尤薩所謂馬奎斯弒神的故事佈局。」
當1982年馬奎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發表演說〈拉丁美洲的孤寂〉,他提及,500年前歐洲人來到拉丁美洲留下文字紀錄,表明見過肚臍兒長在背上的豬、沒有爪子的鳥兒,還有長著騾頭騾耳、駝身鹿蹄的怪獸。500年後,充滿怪誕事物的《百年孤寂》卻得到了歐洲人的巨大讚賞,馬奎斯在演講中提醒,拉美異乎尋常的現實,並不只是文學表現,而是每天都跟拉美人生活在一起的現實。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馬奎斯的演講。(按:電腦觀看時,可開啟西班牙文字幕,再點選一次,字幕可翻譯為其他語言。該功能為youtube所有,可能因個人設備或原始影片功能變更而不同。)
(影片來源/thepostarchive)
「魔幻寫實必須有很強的拉美在地性。馬奎斯在當時想說的其實是,過去以為是拉丁美洲充滿怪物的歐洲式誤解,如今卻由於魔幻寫實主義的崛起,反倒變成一種驚奇的視野。我想,稍微誇張點說,馬奎斯以小說展開拉美對歐洲的成功逆襲,同時他也想闡述,歐洲承認了馬奎斯的文學,卻始終沒有認同拉美國家,仍舊把拉丁美洲視為落後的第三世界。」張淑英彷若探入小說大師之心,作出深刻的意念詮釋。
《百年孤寂》之中,譬如生出有豬尾巴的後代、忘在櫃子許久的空瓶子變得太重、有個鍋子裡的水沒有火卻沸騰、失眠症的瘟疫、動物園妓院……等等,那些略帶誇飾、令人有前所未聞的驚奇事蹟,都教人讀來驚顫得難以忘懷。
張淑英說:「馬奎斯對文字語彙的推敲相當細緻,許多的數字細節、或是形容詞讓文本的氛圍介於奇蹟與魔幻之間,諸如『狂暴的聖經颶風吹起,把馬康多變成塵埃和殘磚碎瓦的可怕漩渦』、『當他們一拿走發黃的紙卷,有一股神力將他們舉起,讓他們浮在半空』等皆是。」
《百年孤寂》的書寫,以《聖經》的創世紀故事,連結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大陸原貌,以及歐洲人進入美洲殖民的情境與蛻變,帶出一個家族各世代的悲情宿命。小說挪用哥倫比亞為背景,陳述本土的傳統與信仰、新移民的強勢與欺壓,而外來文化的衝擊讓在地人民對土地的情感、身分的認同產生了抗拒和混淆,既呈現了一個個鮮明個體的故事,又同時是集體的歷史。小說講述一個烏托邦、一個封閉的世界,從個人、家族、社會到國家,從它的起源到它的毀滅,涵蓋了真實、想像、神話傳說、奇蹟以及魔幻。
《百年孤寂》在臺灣出版50週年紀念全新譯本封面。
圖片來源/皇冠文化出版社提供
馬奎斯小說的致命吸引力
張淑英娓娓道來:「他的作品從來不刻意區分章節,一氣呵成,換句話說,這是對讀者的考驗,或者說是一種同謀的邀請,我們得跟隨馬奎斯進入小說世界一起受苦,也一起尋找答案。再來是不可思議的橋段,比如拉著棉被升天、人變成樹、血流過大半個馬康多城鎮等,明明我們都沒有看過,但總覺得可能是真的,足以誘發讀者的好奇心。而且重要的是,馬奎斯小說的人物都有相當份量,主、配角各擅勝場,就像《紅樓夢》,讀者都可以在那些人物找到自己。他在自傳《活著是為了說故事》(Vivir para contarla,2002)寫到『生命不只是一個人活過的歲月而已,而是他用什麼方法記住它,又如何將它訴說出來。』我想,這也就讓《百年孤寂》成為了讀者、人類史上的千年之愛吧。」
與馬奎斯同為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的尤薩獲得 2010 年諾貝爾文學獎,無疑更加證明他們那個世代拉美文學的璀璨輝煌與豐厚實力。1980到1990 年代以馬奎斯為宗師,說出「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的中國作家莫言,後來也贏得了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前前後後有許多華語作家,前仆後繼地模擬仿效馬奎斯。
張淑英徐徐說道:「這些都足以證明馬奎斯文學的獨特地位和份量,也讓拉丁美洲文學往外輻射開去,有了最鮮明的文學意義。《百年孤寂》連結西方到東方,從拉丁美洲到華文世界,創作受到《百年孤寂》直接的影響堪稱國際文壇的顯例,這是跨文化研究和比較文學一個最耀眼的試金石,也是里程碑。」
魔幻現實風潮和《百年孤寂》的巔峰,從上個世紀 1980 年代算起,在全球風行草偃,成為拉丁美洲新小說的翹楚,以及後殖民研究的文本典範,可說是拉丁美洲身分與文化認同的導航,是所有想要書寫家庭史、國家史亟思的尺度和規模,更是想成為小說家的創作者的必讀作品。
採訪撰文/沈眠
攝影/汪正翔
編輯/張傑凱
張淑英(2003)。拉丁美洲後爆炸時期之小說與電影(1980-200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張淑英(2016)。情色、魔幻現實、傳說──馬奎斯後/爆炸時期的小說與電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張淑英(2017)。情色、魔幻、傳說──後/爆炸時期馬奎斯的小說與電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