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戶口、搶名校加速社會不平等?!──師大王麗雲籲教育不能「西瓜偎大邊」

曾擔任評鑑委員的王麗雲,走訪全臺各地學校時,發現緊鄰的兩間學校,資源、學生數竟有天壤之別的差異,於是取了個俏皮的名字:「西瓜學校」。
攝影/林俊孝

「兩間國小,明明距離不遠,一間學生數眾多,達2000多人,『冠蓋滿京華』,另一間卻學生數極少,不到百人,在廢校邊緣掙扎,『斯人獨憔悴』。」

時間是2009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王麗雲教授在走訪全臺各地學校擔任評鑑委員、進行教育研究時,察覺各縣市的國中小,經常出現一種特殊的分佈模式:兩所同級學校之間縱使距離不遠,甚至可能只是隔街相望,學校規模(以學生數或班級數界定)卻有巨大差異。她將這種呈現鮮明對比的學校組合,取了個俏皮的名字:「西瓜學校」。

學校有大小之分,背後往往隱含優劣之別的結果,這在臺灣家長與學子眼中,或許早已見怪不怪。但經過實地探訪,王麗雲發現一系列不容小覷的問題:當學校規模的差距擴大到一定程度,將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的問題,更可能在無形中導致對弱勢群體的排擠效應,惡化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與教育落差

為什麼臺灣會出現「西瓜學校」?小學校的校長、師生面臨怎樣的現實困境?對家長來說,選大校就一定好嗎?臺灣教育政策又該如何調整,以免弱勢群體又一次次落入教育頹勢?

大學校不斷擴大;小學校不斷萎縮,將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無形中產生對弱勢群體的排擠效應,惡化原有的社會不平等、教育落差,讓不少孩子輸在起跑點。
圖片來源/Unsplash

何謂「西瓜學校」?

王麗雲解釋:在國民中、小學階段,臺灣採取的是「學區制」,也就是學生依戶籍所在地就近分發入學。照理而言,不僅保障全民受教權,同時也能達到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合理性。

只不過,在升學主義文化盛行下,人人搶破頭的「明星小學」、「明星國中」仍層出不窮。臺灣家長們懷抱成龍成鳳的期待,常透過向親戚好友借寄戶口等方式,積極將小孩戶籍地遷入名校學區,形成「西瓜偎大邊」的現象。相對的,那些學生被「吸走」的學校,規模便被迫萎縮。

「我把這樣的兩所學校,稱為『大西瓜』和『小西瓜』。」王麗雲笑著說明,她之所以創造這組名詞,不只來自社會觀察,更有嚴謹明確的數據基礎。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為全臺所有學校進行定位製圖,結合各校學生人數的資料庫數據,即能根據「鄰近性」、「規模差異」兩項指標,劃定「西瓜學校」的成立條件。

鄰近性一般可以取600公尺、1000公尺或1500公尺為標準,規模上則以學生人數差距大於2倍或2.5倍差異來判定。以2021年的資料為例,全臺共有195所國小(兩校距離600公尺內、學生人數差距2倍以上),347所國中(兩校距離1500公尺內、學生人數差距2倍以上)有西瓜效應現象。

王麗雲補充,由於國中、國小的學生活動範圍和學校分佈狀況不同,用來判定發生西瓜效應的條件也有些許差異。而從比例來看,國中的西瓜效應明顯更嚴重。以臺北市為例,所有小學中超過25.3%出現西瓜效應現象,國中則有81.1%。

兩所學校極其鄰近(600~1500公尺內,步行不用半個小時的距離),人數規模卻差異甚大(2~2.5倍以上),便屬於「西瓜學校」。這種現象是因為家長集體「搶名校」、「擠大校」的共通心態,也就是「西瓜偎大邊」,使得「大西瓜學校」對「小西瓜學校」產生磁吸效應所致,在臺灣十分常見。
企劃腳本/林義宏  美術設計/林柏希

徒步不必5或10分鐘的兩間國小,規模竟往往能差到兩倍以上,而國中的規模落差又更普遍,顯示「唸大校」的吸引力隨著升學階段益發強勁。為什麼會這樣?王麗雲指出,關鍵就在臺灣家長們的「學校選擇行為」。

遷戶口、搶名校:「選校行為」與西瓜效應

臺灣家長細膩思忖,想為孩子尋覓最優質的教育環境。王麗雲指出,大學校與小學校在升學表現、風評、學習資源、師資條件、師生互動、硬體設備等外部條件的表現各有不同,但大校又別具優勢。

大量集中的教育資源、廣闊的家長人脈網絡、良好的升學率,都有助於一所學校打出在地的好名聲。實績加上口碑,形塑臺灣家長追逐大校的主流觀念,使得大校恆大;而在磁吸效應持續之下,小校恆小。

臺灣家長想為孩子尋覓最優質的教育環境,形塑著追逐大校的主流觀念,使得大校恆大;小校恆小,甚至弱勢族群變得更弱勢。
攝影/林俊孝

鑒於有些大校實在過於熱門,政府近年推動「額滿學校」制度,用更嚴格的標準(如學生親人須持有學區內房屋所有權狀、須有連續居住事實等)限制分發排序;若額滿情形真的太嚴重,教育局還可能選擇開設新學校來因應。

王麗雲曾在臺灣東部某縣市,見到一個值得玩味的案例:「當地原本有兩所學校,其中一所是老牌升學名校,因為太常額滿,教育局又在附近開了第三間學校。沒想到,家長自然而然分成兩邊,那些擠不進明星大校的漢人家長,都把小孩帶來唸新設立的學校;另一所舊的小校,慢慢在磁吸效應下成了原住民學生為主的學校。」

家長們的學校選擇行為,竟儼然變成自發性的種族隔離。「這當然不是他們有意為之,而是許多個別行動加總起來,最終成為有方向性的集體行動。」王麗雲進一步解釋,文化觀念、教育期待與價值偏好、教育資訊充足與否、家庭資源餘裕多寡,都影響著家長的教育選擇。

「家長選學校」看似是個人自主的選擇,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這些「選擇」延續著西瓜學校的現況,不僅導致規模過小的學校陷入經營困境,亦讓教育弱勢學生反而更難取得所需的教育資源

從西瓜學校看見臺灣升學主義的燦爛與悲歌

「我曾看過某國小全校有61班,運動會上冠蓋雲集,議員致詞講不完;但路轉個彎,附近另一所國小剩下99名學生,一個年級只能編成一班,隨時都可能遭到裁撤。」研究期間,王麗雲頻頻在百步之遙的兩所學校,看見截然不同的風景。大學校坐擁在地口碑與豐富資源,意氣風發;小學校在招生困難與資源不足的窘境中,泅泳掙扎。

王麗雲無奈表示,政府提供的教育經費原則上按學生人數分配,所以大學校能得到較充裕經費,至於人少的小校,甚至連一個合格的理化老師都聘不起來。
圖片來源/Unsplash

「政府教育經費的撥款原則基本上按照學生人數分配,所以大學校能得到相對的充裕經費,但大校優勢不僅如此。」王麗雲解釋,「大學校的家長群,也經常包括在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因而可以獲得豐厚的人力物力支持,以及有力的督促;加上班級之間競爭性夠高,順勢拉抬了升學表現。」

至於人少的小校,「甚至連一個合格的理化老師都聘不起來,」王麗雲說,「不只經費問題,當班級數太少,沒有足夠的課程時數可分配,學校只好請代課老師充任。」但代課老師的授課情況並不穩定,在這所學校下課後,可能還要到另所學校兼課,無法在課間或課後提供學生學習指導。「小學校的校長非常辛苦,經常都要寫計畫爭取經費、資源,支持學生學習與學校發展。」

受到政府與社會冷落的小校,學生家庭及社經背景也常相對不利,或是家庭功能不理想,造成教師教學與輔導上的沉重負擔,且更可能缺乏獎學金等扶助資源。「有辦法擠進名校的家長,不會把孩子帶來這裡。」王麗雲無奈表示,小校老師的工作負擔沉重,除了努力提高學業成績,有時還得幫忙家長照顧學生課外的生活起居。

「我碰過一名很有愛心的老師,他對我說,他已經想清楚了,每年的極限是救三個。每一屆學生進來,他會選定三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小孩,幫他們課後加強輔導,週末帶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王麗雲無奈地說,「其他學生怎麼辦?我們不可能責怪老師,他已經盡力做到他所能做的,努力去拉拔學校的弱勢學生了。」

相隔不過幾百公尺,大小西瓜學校在許多面向卻有如兩個世界。雖然小學校看似處於弱勢地位,王麗雲仍在各地小校碰到不少令人鼻酸的動人故事。她呼籲政府調整相關政策,以減少西瓜效應對小校師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期待能發揮小校的潛在優勢。
企劃腳本/林義宏  美術設計/林柏希

如何打破小校標籤、解決西瓜效應問題?

回想你的求學經驗,是否也曾意識到自己就讀的國小或國中,是當地的「大學校」或「小學校」?不論身在臺灣哪個鄉鎮市區,你也聽過當地流傳某些歌頌大學校、貶低小學校的坊間傳聞嗎?

貼在大小西瓜學校身上的標籤,既忽略了小校的潛在優勢,也無法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大校的缺點。事實上,過大或過小的學校規模,都會造成經營上與教育上的挑戰。從重視多元表現的108課綱來看,大校雖然因為師生數多,能夠開設多樣的選修課程,但也別忘了小校因為人少,個別學生得到的表現機會更多,而且師生關係緊密,更容易建立信賴與合作關係。

王麗雲從2009年至2021年長期追蹤,指出雖然少子化情況嚴重,10年間學校間的西瓜效應不動如山,不過部分臺灣家長追逐大校的傾向正逐步改變。「社會氛圍已經有了變化。我們開始接受實驗教育,比較有想法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特色學校就讀。」小校汙名的平復,似乎指日可待。

從政策面分析,過去教育學強調學校的「最適規模」,然而每所學校的地理位置、學生背景條件、辦學風格各自不同。王麗雲則從研究看到,除了考慮學校最適規模外,也要考量學校的「最小規模」:考量師資組合、學生需求等多方因素,規範維持一所學校最起碼所需的規模、師資和經費,以幫助每一間學校都能正常營運。

另一方面,王麗雲也發現各縣市教育局「盲目設校」的問題:「教育局很容易因為社會壓力而開設新學校,附近蓋了一批新大樓、就蓋一所新學校,不是這個學區的家長也一窩蜂送學生來讀,排擠其他現有的學校,結果這批孩子長大,學校常常就沒人唸了,面臨廢校不廢校的難題。」

「偏鄉不遠,就在隔壁。」王麗雲結論道。
攝影/W. Xiang

當小校受到冷落,師生也會一同陷入困境,政府必須審慎考慮學校的分佈狀況與平均發展,才可能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透過學校間西瓜效應的研究,王麗雲俐落點出社會不平等如何在教育體制與家長、學生的個別選擇行為中持續複製,也提醒我們「弱勢」與「主流」之間相生共伴的關係。「偏鄉不遠,就在隔壁。」她結論道。

採訪撰稿/林義宏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研究來源
王麗雲(2011)。西瓜學校:學校規模消長成因及其教育機會均等意涵之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