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忙、好忙的新媒體世代──政大張郁敏剖析「媒介多工」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情緒

「吃飯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

這是網路發明前父母經常對子女說的話。如今,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的兒童與青少年到處都看得見,甚至有時連他們的父母自己都在滑手機。

出生於21世紀的年輕人,一天的生活可能是這樣過的:

早上起床,一邊查看昨夜未讀的訊息,一邊打點早餐;開始通勤,上了捷運,耳朵上用藍牙耳機聽著喜歡的podcast,漫不經心的滑著IG,給朋友的出遊照片點讚。進了公司,遇上冗長的會議,忍不住一邊偷看threads。下班後,放鬆心情來追Netflix上的影集,同時開著swtich遊戲機解任務。睡覺前,決定來看一下網路條漫好了,這時朋友傳訊息過來,於是在兩個視窗間切換。

以上描述的,就是「媒介多工」的典型例子。其實,不只是「Z世代」(1997年至2012年出生)年輕人會這麼做,許多不同年齡層的人也都會進行類似的多工行為,譬如一邊聽廣播一邊煮菜,一邊聽有聲書一邊做瑜伽,就連有些人開車時有時也會放Youtube新聞頻道。(危險!請大家不要一邊開車一邊看Youtube!)

拜現代科技之賜,許多人往往同時間看好幾個螢幕。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s: In the morning, I check last night’s unread messages while preparing breakfast. On the metro, I listen to a podcast with Bluetooth earphones, scrolling through Instagram and liking friends’ photos. At work, I sit through a long meeting, sneaking glances at Threads. After work, I relax with a Netflix series while playing on my Switch. Before bed, I read webcomics, switching between windows when a friend messages me.

分心世代:媒介多工對心情修復的正負面影響

21世紀是一個「分心」的時代,但這是一件壞事嗎?

「媒介多工」指的是「同時使用至少兩種有螢幕的3C產品」,過去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科技進步之後,每個人需要處理的螢幕工作增加,可能讓人們產生更多的情緒壓力。

政治大學廣告系張郁敏教授告訴我們:「有沒有可能事情並不是原先假設的那樣?畢竟,如果媒介多工這件事令人感到不舒服,那麼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人,進行著這些行為?媒介多工不全然只有壞的影響,可能也有修復情緒的功能!」。

於是張郁敏把媒介多工的研究帶入實驗室中,她精心控制變項,設計實驗情境,分出「看Netflix情境喜劇」、「只看iPad上的節目相關介紹網頁」、「既看Netflix情境喜劇也看iPad上的節目相關介紹(多工)」三種狀態,發現第三種「多工」情境,能夠提供比「只看節目介紹網頁」更高的娛樂程度,進而提昇受試者情緒;只是「多工」因為會阻礙心流(flow,一種沉浸忘我的感受),所以比「只看影片」帶來更少的修復情緒效果。

換句話說,張郁敏的研究首次證明了當觀看的主題「有趣」時,比起「專心看劇」,媒介多工相對沒有辦法那麼「忘我」跟舒壓,但媒介多工卻能比單看較無趣的內容(如節目相關網頁)更具娛樂紓壓的功能。

張郁敏專精於媒介心理學領域,她沒有採取傳統的調查法,而是應用在心理學領域常使用的實驗方法,來取得關於媒介多工的突破發展。
攝影/陳怡瑄

任務相關媒介多工對幸福感的正面影響

現在的青少年與兒童是出生在「有手機的時代」,他們從小就學會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間轉換穿梭。有些人不免擔心,這樣有著全新體驗世界方式的世代會有問題。

然而,媒介多工並非全然負面,它可能帶來一些問題,但也有正面的潛力張郁敏的實驗設計分為二組,一組讓受測者觀看串流影片以及瀏覽該影片相關的Instagrm 貼文(任務相關媒介多工組),另一組讓受測者觀看串流影片以及瀏覽該影片無關的Instagrm 貼文(任務無關媒介多工組)。最後調查受測者的認知負荷、心流體驗和幸福感。

結果發現,同時進行任務相關媒介多工的受測者,他們的外在認知負荷會比進行任務無關組的受測者較低,導致心流提升,進而感到較高的幸福感,包括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正面情感、以及安適型幸福感,。

舉例來說,你一邊看Youtube上的臺南旅遊影片,看到牛肉湯覺得好好喝。這時,你同時也在瀏覽 IG,看到有人分享牛肉湯店家。在多個螢幕間瀏覽相關的資訊,使你比瀏覽無關的資訊耗廢更少的腦力,因此有助於心流以及幸福感的提升。

張郁敏表示,使用媒介本身很耗費腦力,更別提使用一個以上的媒介,因此當內容越是能幫忙人們節省腦力,就越容易受到歡迎。這在Z世代身上同樣適用,加上如果使用者還是「低從眾多工者」的話,他們更傾向依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進行多工行為,並不會因為他人或社交圈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因而會有較多的多工搜尋行為,對消費產品能夠有更高的診斷性,有助於提升消費決策信心。

人們可能會低估自己轉移焦點的次數,亦即「分心」有可能是不自覺的。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s: Life flows seamlessly in the digital world, where the line between reality and the virtual has long blurred.

讓邊界消失

基於媒介多工的主題,張郁敏進一步提出廣告效果最佳化的方式。「讓螢幕邊界消失。」她說:「當人們面對不只一個螢幕的多工情境時,最有效的廣告方式,就是利用『相近性』自動整合所接受到的資訊。」

「相近性」源於心理學的格式塔原則(Gestalt Principles,又稱完形原則),格式塔原則是一組心理學理論,探討人們如何感知和組織視覺的元素。並得以解釋我們的大腦如何整合複雜的視覺信息。

格式塔原則在設計應用很廣泛,有助於提升視覺溝通的效率和美感。當視覺元素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徵(如顏色、形狀或大小),人們會自動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例如,在設計中使用相近的顏色,如淺藍和深藍,會讓使用者直觀地感覺這些元素屬於同一組,從而促進視覺上的一致性與和諧感。

具體而言,除了上文提到牛肉湯影片與IG貼文有效融合,廣告主可加強促成「規劃旅遊」的動機。同理,當看影集看到很好看的飾品時,手機剛好也出現同類廣告,那麼人們非常可能會因此點擊廣告,而且完全不會覺得自己的觀影體驗正被廣告干擾。

「其實人們並不天生討厭廣告。」張郁敏說:「大家討厭的是突兀、讓人費解、太單調重複的廣告。因此,如果廣告本身能夠與其他螢幕銜接,那麼邊界就會消失,而成為心流體驗的一環。就技術上來說,現代廣告商正極力打破螢幕邊界。」

爭奪注意力

「超級盃」(Super Bowl)是美國體育的盛事,每一屆的線上觀看人數不斷上升,也促成廣告主的關注和投注。圖為1967年第一屆超級盃的比賽場館洛杉磯紀念體育館。
圖片來源/wiki

張郁敏表示,仔細研究2024年的超級盃廣告,會發現生態確實有一些改變:「有些領域的傳統廠商投放廣告數相對少了一些,而且Z世代的年輕人不那麼愛看傳統電視了。與過去不同的是,比起電視或串流,Z世代更傾向透過社群媒體如IG來跟網路上的人們一起『看』超級盃。」

例如,許多飲料或速食品牌會在超級盃賽前透過社群媒體發布預告,或在比賽進行時推出互動式廣告,鼓勵觀眾參加抽獎活動。而在比賽結束後,這些品牌會透過促銷活動加強曝光,持續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廣告主都很希望能在難得的超級盃廣告期間獲得關注,他們千方百計想要贏取Z世代年輕人的注意力。」張郁敏指出,超級盃廣告已經不只出現在比賽期間,而是賽前、賽中、賽後都有,尤其「比賽剛結束之後的搜尋」更是受到廣告主注重。

「許多傳統盛會並沒有過時,只是年輕人觀看的方式不同了。而我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出時下使用者媒介多工的關鍵。」張郁敏透露下一階段想要進一步探討AI技術與媒介多工的關連,繼續媒介多工的開創性研究。「身為傳播領域學者,必須與時俱進,不停學習新東西。」

採訪撰文/張茵惠
攝影/陳怡瑄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張郁敏(2016)。全球架構下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與挑戰–(子計畫八)從線下到線上: 媒介多工下臺灣品牌全傳播企劃、消費者資訊處理與網路購物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張郁敏(2018)。媒介多工:媒介順序、反論、與心情修復。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張郁敏(2021)。正向媒介多工: 媒介多工如何透過逃避與面對情感修復機制提升幸福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張郁敏(2022)。Z世代媒介多工動機與消費決策信心:從眾、任務相關性、與資訊可診斷性之調節連續中介效果。《新聞學研究》 151期 (2022/04) p.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