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想不起來;還是忘記你忘記了? 臺大張玉玲找尋提前獲知失智症病徵的跡象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由腦部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所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患者出現包括:記憶與學習功能、注意力、語言功能、知覺空間動作整合功能、推理計算組織規劃等執行功能或社交認知功能障礙。其中阿茲海默症又是失智症當中最常見的一種腦部退化型疾病。

目前,失智症在臺灣高齡化社會中,儼然是當下備受矚目的重要議題。然而,對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張玉玲來說,她早在二十幾年前,便已涉足這個領域。身為專業先驅研究者的張玉玲,持續致力深掘阿茲海默症的種種特性,試圖讓阿茲海默症從傳統疾病醫療的補救態勢,轉向社區化的事前預防。

為何會走進心理學專業領域?「有點像小說般的故事開頭。」張玉玲莞爾笑道:「是從小時候住隔壁的大哥哥開始……。」童年時期的張玉玲隔壁鄰居有位青年正巧就讀心理系,常與小時候的自己,分享在大學專業課程的心得與智識,讓當時的張玉玲深刻感受到:學習心理學,是可以幫助自身與他人的。

「心理學」於張玉玲幼小時,便在心中豎立了很大的憧憬。
攝影/陳怡瑄

張玉玲想透過心理學理解「人」;也想透過心理學幫助「人」。此後也如願考上臺大心理系,意外地從生理心理學的專題發現:只要大腦狀態或生理激素的改變,就可以對個體的行為產生極大的變化。

對當時的她,極為震驚,張玉玲說:「那時候真的很震撼,從來沒想過,透過注射一些藥物或對大腦進行一些侵擾,就可以讓動物的行為那麼快地產生改變。」這個可貴經驗,讓她大開眼界。但因為需要長期對實驗鼠進行許多侵入性的行為,張玉玲回憶過去,苦笑道:「但是,那樣的實驗過程讓我逐漸有一些疙瘩,所以大約一年過後,我就離開了團隊。」

「很幸運地,之後我遇到花茂棽教授,她帶著我到醫院見習和實習,參與臨床實務工作,同時接觸到許多高齡者族群。漸漸地將學習及研究重心轉往到了高齡者心理醫學。」

不可逆的疾病:失智症

「從記得一個人,到忘記一個人」是每個人隨著年紀增長,正常老化所必定經歷的過程,而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大腦神經性病態老化的現象,也是失智症類型之中最常見的一種。患者往往在被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時,已達到不可逆的地步了,這也正是阿茲海默症最令一般人恐慌的地方。

張玉玲感嘆:「過去在醫院的實務經驗發現,患者往往在醫療系統的最後一線才被診斷出來,想再提供醫療處遇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如果有一些方法,能夠往前去觀看與預測阿茲海默症的病程軸發展,是不是就可以提早知道病症,進一步預防和減緩?」

過去已經有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的患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目標族群。當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和記憶、語言、知覺動作或社交認知等一項或多項認知範疇出現輕微退化,雖然不至到臨床失智診斷的程度,對生活也還沒太明顯影響,頂多就是處理日常事務效率變差或是比較慢,但已有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

高齡化社會之中,失智症儼然會是越來越多人擔憂的疾病之一。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Old man walking in city street. Watercolor style.

張玉玲發現,在社區約有七成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年長者,並不覺得自己記憶力有下降,也不覺得自己有腦部異常退化問題;但是這些人經過神經心理衡鑑(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或是腦造影(MRI)等方式測試後,會發現心智功能──特別像是記憶力──出現明顯退化的、符合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患者才逐漸會注意到自身的認知功能上有問題,也就是俗稱的病識感不足。

「當已經罹患阿茲海默症時,才想著要成功篩驗出這些患者,已經起步太晚了。」張玉玲慎重的說:「阿茲海默症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腦與心智退化過程,我希望可以更往前的去發現,早期開展治療或延緩病徵。」張玉玲的目標,希望能讓阿茲海默症變成一個可預防的,甚至是一個可控制的疾病。

是忘記?還是忘記我忘記了?──主觀記憶抱怨

診斷失智症的方法,常使用腦造影(MRI)技術來輔助觀察腦部是否出現明顯萎縮,但它的缺點在於耗時、花費高,篩檢單位量又少,無法普及社區大眾。所以張玉玲希望能找到更方便、更節約金錢和時間的方法,來篩驗出潛在的高風險失智症患者,甚至能夠比發現輕度認知障礙還早。

「研究社群近年來轉往探討具有主觀記憶抱怨的人,這群人可能是日後成為失智症者重要的預測因子。」

主觀記憶抱怨(subjective memory complaint , SMC)也稱為主觀記憶力喪失,指的是個人主觀上認定自身有記憶力缺失的問題。包括日常記憶、近期記憶、長期記憶等方面,「覺得」自己產生了退化或缺損問題。有許多研究發現,主觀記憶抱怨可預測認知障礙以及失智症;但亦有研究指出,主觀認為記憶缺失,無法準確的預測是否會有認知障礙及失智症的產生。

主觀記憶抱怨也稱為主觀記憶力喪失,指的是個人主觀上認定自身有記憶力缺失的問題。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subjective memory complaint. Watercolor style.

「這兩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乍看很矛盾,但同時也表示了我們需要進一步釐清什麼條件下,一個人的主觀記憶抱怨才是有效的抱怨,是臨床上值得關注的。」張玉玲進一步解釋:「一個人在回想、講述自己記憶力衰退時,很難判別自身是不是真的有記憶力缺失的病症。例如早上出門忘了帶鑰匙,就是病徵嗎?考試填答案填錯格,就是退化嗎?這都非常個人主觀,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

為了能區分正常大腦之中的「正常衰老」及「非正常衰老」,張玉玲以主觀記憶抱怨的有效性與否為主要標的變項,運用一連串心智功能測試以及腦造影儀器檢測受試者,觀察個人客觀上的記憶功能表現以及大腦的灰質與白質結構。「要判斷一個人的記憶抱怨是否有效,或是具臨床價值,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個人是否對自身認知功能具有正確掌握的能力,也就是瞭解自己在何時記憶力會處於何種表現能力的自我監控(self monitoring)能力。」張玉玲舉例:我知道我考試前熬夜記憶力會變差,我就會避免熬夜準備考試,自身能準確知道自己的記憶力表現。自我監控的能力是高階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一種,需要大腦中前額葉(Frontal Lobe)與其他腦區之間緊密溝通合作,才能發揮作用。

張玉玲的研究發現,有主、客觀記憶報告落差的長者,往往是高階執行功能不佳的人,而且在大腦的白質連結上也較低弱。「簡而言之,就算自己覺得記憶力沒問題、表現良好,但其實已有認知減損。又或者是自己主觀覺得記憶衰退,但其實相當正常,其實都與高階執行功能不佳有關,且有腦神經的基礎。」她徐徐說道:「我們的發現解釋了過去文獻對於主觀記憶抱怨研究結果分歧的來源,而且也點出過去用來解釋病識感不足的理論是有瑕疵、不夠完整的。」

過去學界理論認為,失智症患者之所以不知道自己記憶力缺損,沒有病識感的原因,是因為患病會造成記憶力下降──忘了自己忘記了──大腦記憶儲存處已受損傷,某種程度來說是病患對自我的印象仍然維持在過去沒有生病前的樣貌。雖然良好的記憶功能對於自我概念的建立與維持相當重要,然而,記憶功能不好並非造成沒有病識感的充分條件,張玉玲強調,認知執行功能缺失才是影響關鍵。

「研究結果讓我們對於失智症主要影響因子有新的認識,若要達到更早期的失智風險偵測,除了記憶力,也應當去理解大腦認知執行功能的狀態。」張玉玲說。
攝影/陳怡瑄

讓失智,再晚一點點

但失智症不能仰賴於病發後的發現才開始作為,對於許多人關注「自己是不是失智了?」的普遍問題,張玉玲說,提高警覺固然是好事,如果個人覺得自己記憶力缺失,或周遭親友發現家人朋友,開始忘東忘西,擔心患有失智問題,可以先仔細紀錄或觀察自身記憶問題發生的情境與頻率、找尋臺灣失智症協會網站查看相關衛教資訊,或是到附近的記憶門診尋求協助。但也有可能是自己過度警報或焦慮,這反而會分散醫療量能。

「不過最重要的。」張玉玲話鋒一轉,直指核心的說:「想要預防、減緩失智症,沒有即時有效、一勞永逸的捷徑。讓自己的大腦處在不斷學習、獲取新鮮刺激的狀態。例如持續學習新知,定期定時運動、維持心血管健康等等,才是有效的方法。」

運動才是減緩老化的最佳途徑。
圖片來源/Microsoft Bing(AI). Prompt: An old man who exercises seriously with the morning sun. watercolor style.

張玉玲同時肯定政府和媒體上的宣導已做得相當不錯,現今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越來越多,整體上來看是很好的發展。「但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現在的研究速度,遠遠追不上老化的速率。」

老年人口快速成長,但高齡者的研究往往須耗費多時,無法直接地跟進補足。尤其失智症的研究,相當不好做,需要排除許多干擾變項,例如心情、壓力、個人認知能力差異、年齡、身體疾病與疼痛等等都會影響施測結果。老人研究的期程也較長,需要大量人力共同投入。所以張玉玲除了期許剛起步的研究者不要氣餒,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輕學子,一起投入老年心理學、失智症的研究。

失智症的不可逆性,反而更警惕我們應當珍惜現在。能夠記得身邊的每一個人,記住生命經歷過的種種,絕對是幸褔的一件事情。隨時活化大腦、增強記憶力,減緩大腦老化,將這份幸福持續下去。

採訪撰文/吳景濱
攝影/陳怡瑄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張玉玲(2010)。以連結記憶與擴散頻譜造影技術檢出阿茲海默氏症高危險群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張玉玲(2015)。認知訓練對於帶阿茲海默氏症高風險基因之健康成年人於認知功能與大腦可塑性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張玉玲(2018)。老化對高階認知功能的影響──以神經與行為相關因子探討老化對記憶監測之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張玉玲(2019)。高齡者主觀記憶抱怨與記憶監控功能之關連性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張玉玲(2020)。性別差異於認知老化與阿茲海默症早期偵測之研究 (L03)。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