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齡化社會,透過科技與教育等方面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是一道新興且重要的課題,而普遍刻板印象認為:高齡者的學習能力較差、適應性也比較慢,因此要學習新知,例如日新月異的新興科技,會比較困難。
該怎麼讓高齡者嘗試數位學習?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王雅鈴結合心理學、數位學習與教育專業,期望能透過課程設計與授課過程中的大量溝通、心理照顧,使高齡學習者達到更佳的自主學習與心理適應效果。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眾人耳熟能詳的諺語,實行起來其實不容易,尤其在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新知的學習門檻越來越高,因此王雅鈴除了帶領長者進行數位學習之外,另外融合了年輕人社群,設計嶄新的互動課程,讓不同世代互相學習,促進青銀代間的共學和共好。
王雅鈴結合心理學、數位學習與教育專業,推廣青銀共學。
照片來源/王雅鈴提供
提升自主性、勝任感和關係感,激發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內在動機是一種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關係感(Relatedness),當這些需求獲得滿足,內在動機便得以提升。
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長輩來說學習能提升自主需求,進而產生心理自主性與社會連結,但在能力需求上會些微降低。「換句話說,長輩儘管從學習之中獲得能力上的需求不高,但他們不排斥學習這件事情,甚至喜愛學習。」王雅鈴表示,這個結果可能是源自於害怕學不好而產生排斥感,不過只要有人陪伴長輩,無論陪伴者是誰,他們都會比獨處時,產生更高的滿足感。
長輩願意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所獲得的自我滿足也就會更豐富。
照片來源/王雅鈴教授個人網站
「當人們做一件事時越是基於內在動機,就越能藉此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而前面提到,王雅鈴團隊發現,高齡者積極學習、有人陪伴時,心理需求都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因此團隊認為,若能讓心理需求的另兩項指標:勝任感和關係感都能夠顯著提升,便更能夠激發參與者的內在動機。
所以王雅鈴及其團隊,另外設計出代間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的課程方式,讓長者與不同世代的青年共同學習。除了藉由青、銀共同學習,強化雙方的優勢和特長,激起他們的勝任感,並藉由與年輕人的互動提高關係感。
青銀代間共學與共好
「傳統上,我們刻板印象覺得學習就是坐在教室裡,和同學一起從某個人身上接收知識。但是『共同學習』更大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只是向某個人學習,彼此之間更要互相學習。所以我們使用『青銀共學』這個詞彙,而不是『青銀學習』。」王雅鈴提到,過去帶領長輩進行數位學習的案例不多,而團隊又加入了年輕人族群,讓三個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新科技、長輩和年輕人,在團隊的運作下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針對長者和年輕人的不同特長,王雅鈴與其團隊設計課程,讓雙方都有機會展現自我,讓共學與共好成為可能。
照片來源/王雅鈴提供
儘管王雅鈴強調,代間學習能夠提供跨世代一個共同對話的機會與可能。不過,在華人文化中,青銀世代間存在著更明顯的上下位階、權威性的「垂直關係」,來自不同世代的「同學」,如何在共學時都能貢獻自己所知來幫助對方成長,同時也能滿足自己學習的需求及樂趣,是研究的目標及挑戰。
權力結構的平衡和相互貢獻,是影響代間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過去有研究顯示,青銀共學過程中長輩較會具有權威性,王雅鈴團隊為避免長輩在共學過程中的指導狀況,以及強化青、銀彼此的專長,讓雙方都樂意成為彼此的老師,以科技輔助,讓世代間的權力關係能夠平衡。
王雅鈴舉例,她的代間研究中,也很重視大學社會責任,除了促進青銀共好,更推廣在地特色與文化:「我們曾帶領一組製作電子版師大龍泉里老樹地圖,參與的長輩都是從小生活在龍泉里的居民。我們設計一些讓長輩能夠侃侃而談的主題,然後讓年輕人主導運用平板繪圖的部分,因此雙方都會有不瞭解的知識或技能。需要傾聽對方的時候增多了,團體氛圍也就較為平衡,還可以透過口述歷史讓年輕學生們重新共融在地歷史文化。」王雅鈴指出,如果沒有科技作為長幼關係中的調和劑,青銀共學就會很容易出現長輩一直想下指導棋的情況,而那樣的狀況,在華人社會又更容易發生。
因此青銀共學時,受試者最好不要有血緣關係,消弭傳統代間關係中的權力結構,共學的效果會更好,才更有機會藉由科技的媒介,轉化為學習彼此的契機。
樂活到老、也樂學到老
王雅鈴及其團隊為高齡長輩設計的其中一項數位課程,內容是透過通訊軟體Line教導長輩生活上的實用知識與健康相關內容。在課程開始前,研究團隊會先一步步教導長輩操作方式,並提供給長輩一本小冊子,讓他們可翻閱回顧;除此之外,研究室和助理們的電話也都會提供給參與課程的長輩,讓他們有問題時隨時能找到人解答。
「我們通常會透過村里長、社區大學或樂齡學習中心招募長輩。主動來參與數位學習的長輩,對這個主題已經有一定程度興趣,對於不熟悉設備、如同『科技新移民』的高齡長輩來說,支持性是他們維持每日數位學習的關鍵。在每個難關前搭把手,就能讓他們保有參與的熱情。」王雅鈴闡述,他們需要讓長輩覺得「隨時都有人支援自己」,給長者一些身心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內在動機。
打造友善長輩的數位學習環境、跨領域整合高齡心理及數位學習理論,是王雅鈴主持的「臺師大智齡實驗室」研究主軸之一,在這個主題之上進一步推動「青銀代間共學與共好」,更是實驗室的遠大目標。
照片來源/王雅鈴提供
但青銀共學也並非都很順利,王雅鈴苦笑說:「和社區大學聯繫時,有很多長輩願意參加,他們對學習主題感興趣、對和年輕人當同學躍躍欲試,時間也因為退休而更充裕,所以非常踴躍。但年輕人這一端就很難找到受試者,除了時間因素外,也因為華人社會鮮明的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等印象,讓許多人對於和長輩當同學感到有壓力,最後往往需要仰賴修課的同學來執行。」
經過多次的共學課程,加上研究團隊在兩者之間不斷地溝通與協助,實際上參與研究的兩代人,最後都能有不錯的互動,甚或成為忘年之交。少數發生衝突的小組,也能在大量的溝通下逐漸化解。
王雅鈴強調,他們不會鎖定結業後一定要做出什麼成果,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讓長輩接觸科技、讓年輕人能翻轉權力結構,願意靜下來與長輩溝通。「我們更重視過程,所以我們在很多研究的結果評估之中,不一定看學員做出了什麼,而是他們在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透過參與青銀代間共學計畫,長者能夠重建社交網絡,並在家庭、社區和生活中保持活躍。此外,代間學習還可以增進不同世代間的相互理解,進而增強長者和青年的自信,甚而改善彼此的認可情感,相互尊重自己和對方的優缺點。
推廣數位學習、代間學習雖然對高齡者益處良多,不過課程設計者需要針對不同族群,規劃長輩會有興趣的課題。王雅鈴坦言,以現階段來說,還難有可供大範圍適用的教學法,尋找願意共學的對象也有困難度。
高齡數位學習、青銀代間共學與共好的領域才剛起步,還有許多未知需要去探究,王雅鈴整合其心理學的學術背景、博士後研究的數位學習專業,期望未來能為高齡者的繼續教育搭起更多的橋樑,提供給未來高齡學習活動設計更多的啟發。連接不同世代之餘,也讓長輩有更多快樂學習的機會,樂活到老、也樂學到老!
採訪撰文/李娉婷
編輯/張傑凱
王雅鈴(2017)。活到老樂學到老—高齡者基本心理需求與行動化數位課程之成效評估:經驗取樣法之多層次模式研究取向。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王雅鈴(2019)。當科技移民遇上科技原住民:運用代間數位遊戲設計及成效評估促進青銀代間共學。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王雅鈴(2020)。科技無距或科技恐懼:高齡者數位學習矛盾整合模式之發展、驗證與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