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教室裡的身分認同差異,那是看見「人本身」的契機:政大李淑菁談「交織教育學」

全文朗讀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淑菁嘗試透過《邁向交織教育學:多元文化班級經營理念與實踐策略圖像》一書,為臺灣未來教育現場的班級樣貌,提出新的可能。
攝影/W. Xiang

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多樣的面向與身分。從性別、族群、宗教、階級到國家,這些「差異」經常像是一道城牆,阻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造成隔閡和敵意,但卻也正是這些「差異」,定義了我們作為個體的獨一無二與無可取代。如何瓦解高牆,讓差異成為人們通往彼此、看見多樣性的橋梁?最關鍵的環節,也許還得是「教育」。

教育不只關乎教科書裡的知識,更是社群與空間的議題:一群素未謀面的同班同學,怎麼在空間不大的教室中共同學習、相處?進入小學(或幼兒園)成為班級的一份子,很可能是我們生命中第一次,需要與家人以外的他人長時間共同生活。你可能很快就發現,班上同學除了跟自己年紀相仿外,身上盡是「差異」──他們有不同的性別,來自未曾聽聞的地方,平常飲食、興趣、相信的事情都跟自己不太一樣。

因此,班級不僅是人人成長必經的空間與社群,更是我們首次撞見差異,並且需要努力調適、與之共存的地方。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淑菁所著的《邁向交織教育學:多元文化班級經營理念與實踐策略圖像》一書正以此為主軸,為臺灣未來教育現場的班級樣貌,提出新的可能。

從權威到平等:新世代教育的典範轉移

李淑菁指出,教育界過去對於班級經營的主流想像,是老師應該學著如何「管好」、「教好」一個班:「不要讓學生覺得你好欺負。」這樣的論調背後,隱含了班級經營作為一種管控技術、師生之間有上對下的權力關係、教師作為傳授者、單向的知識傳遞等傳統教育觀念。特別在升學主義風行的臺灣,教育學領域往往更重視「教學」技巧或技術,鮮少思考「班級經營」的理念與執行該如何精進。

幸好,當代教育的風氣已緩緩轉變。例如近年流行的「翻轉教育」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讓學生透過主動學習分享、互動討論,深入對知識的吸收理解。教室的硬體空間也從所有課桌椅正對一張講桌的傳統配置,到如今出現由學生圍成一個個小圈、面對面討論的小組教室。「空間就是權力,小組教室代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李淑菁笑著說。

近年流行的「翻轉教育」不再以教師為中心,教室課桌椅的擺置開始讓學生們圍成圈,透過主動學習分享、互動討論,深入對知識的吸收理解。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A classroom scene is depicted with desks and chairs arranged in small circles. Students are happily discussing with their classmates at their own seats, while a teacher is also present in the room. The illustration is in a hand-drawn style, with a bright and warm atmosphere.

另一方面,臺灣教科書內容也逐漸擺脫過去「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的刻板化性別觀點,以及「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漢人中心史觀等囿於主流意識型態框架的單一思維,轉而強調性別平權、女性主義、原住民處境與權益、世界各國力量交匯的東亞與臺灣史、新住民與移工議題等多元觀點。

當教育的傳統形式與主流內容被逐步拆解,當代教育與班級經營理念的核心便呼之欲出──「平等」,李淑菁說,「從教師面對學生的態度、教室空間、教科書到班規制定方式的轉變,乃至於教師本身的多元文化素養、如何引導學生看見與認識彼此的差異,都可說是『平等』理念的實踐。」

嘗試讓平等的關係,發生在教師、學生、甚至學生家長之間,以及彼此多元的社會身分群體之間,或許說來容易,但在教育現場的實踐,有那麼簡單嗎?

重新「看見」臺灣的多元

李淑菁點出,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身分認同的交錯,並非旅居遙遠異國才能擁有的特殊經驗,恰好相反,「遭逢差異」正是每一個人身在校園的日常,就連教師也不例外。如果班上學生人口結構以漢人為主,同時有少數幾位原住民,教師要怎麼引導學生和平且相互尊重地討論原住民升學保障制度,或原住民轉型正義等議題?如果有一位學生向你訴說自己的性別困惑或性傾向少數認同,教師應該如何處理?

臺灣社會常以「多元性」自居,然而直接觸及相關議題的討論,卻又往往淪為人們避之唯恐不及,尷尬或禁忌的「敏感話題」。這種態度不僅阻礙教師在教學工作上實踐多元文化平等的理念,更可能危及(多重)弱勢身分學生及其家長的權益,加劇原有的不平等。

李淑菁進一步以田野研究觀察到的現象為例:「當臺灣老師發現小朋友在班上有些狀況,會打電話找家長直接溝通,而且通常是打給媽媽。但如果老師知道,小朋友媽媽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反而會傾向打給爸爸,因為爸爸好像『比較會講中文』──儘管平常接送和照顧小孩的,主要還是媽媽。」

這個簡單的案例正凸顯了教育現場牽涉的複雜性:從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三邊關係,家務分工的性別不平等,到新移民家長與當地教師的語言文化差異,多重的身分差異與社會關係彼此交織,構成一張難以看穿摸透的網。若想有效處理這些錯落交纏的議題,僅僅強調「平等」仍不足夠,還需要一種新的另類教育學觀點。

臺灣教育第一現場,當老師知道孩子的母親來自東南亞國家,便會傾向聯繫父親,因為語言上比較好溝通,儘管都由媽媽接送、照顧。因此,強調平等已經不夠,還需要一種新的教育學觀點。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An illustration shows a Taiwanese teacher talking with a father about their child’s schooling. The child stands nearby, while the Southeast Asian foreign mother is off to the sid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nversation. The scene is depicted in a hand-drawn style, with a bright and warm atmosphere.

回到「人」本身的交織教育學

透過臺灣教育第一線現場的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從北歐到東南亞的跨國田野研究,李淑菁揉合多年理論思索與書寫,在《邁向交織教育學》中梳理「身分」、「文化」等看似較受歐美國家重視的概念,何以在臺灣教育現場同樣不可忽視,並且進一步為教師提供清晰的理念架構與實踐藍圖。

何謂交織教育學?首先,李淑菁指出,過去的教育即便關心各種形式的不平等,卻仍多偏重於「單一向度」,如性別、族群、階級等等,忽略了一個人同時屬於多重社會身分類別的交織組合。這點在班級經營上尤為重要,因為班級教室正是一群學生帶著自身的多元性與複雜性發生碰撞的場所──更別提他們或許對此尚未擁有充分的自我瞭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可能就要面臨身邊同儕的誤解與偏見,甚至衍生成衝突、霸凌事件。教師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心態、觀點和技巧,才能夠讓「差異」導向互相學習與多元包容,而非不經意間築成了學生之間的高牆?這正是「交織教育學」的關懷所在。

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概念,源自女性主義反思性別作為一種身分和權力關係,終究無法跟種族、階級等其他面向完全分開來獨立看待的事實。「女性」同時囊括了白人女性、黑人女性、拉丁女性、亞裔女性,也包含出身富裕或貧窮的女性,這些不同身分的女性各自有其獨特的處境與經驗,「女性」不該是取消這些獨特性的抽象標籤。

「性別研究者依照性別來分類人、階級研究者用收入和教育程度來分類人,但任何分類都是一種帶有限制的『看見』。」李淑菁強調,「每個人來到我們面前,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交織性的觀點強調,所有人都是多重身分的交叉匯流,我們可以透過身分框架的輔助去看見、理解人本身,可是別把人化約成只是一種身分的個例。」

帶一個班級,彷彿帶一個微型社會

「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小社會」,如今這句話不只是比喻,更是重要的提醒。一個班級學生的人際網絡,有核心和邊緣人物;每位學生身上,各自承載不同的家庭背景與多元身分;從校園內部到周遭社區鄰里,可能對於某些群體抱持特定的觀感或文化偏見。時時敏覺於這些「人」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而非把學生當作讀書考試的機器,或許才能真正「帶好」一個班。

交織教育學
研究來源/李淑菁 美編設計/李季衡

「教師扮演的角色已不是傳統的管理者或權威者,而是引導學生們共學相處的『協調者』,以及試著去覺察傾聽學生需求,瞭解他們多元的背景、心事、難處,進而化解潛在衝突等問題的『知情者』。」《邁向交織教育學》強調班級經營作為一門專業技術,不僅僅是為了讓教學順利進行、團體生活不出狀況、給學生「好好念書的環境」而已。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有尊重多元文化的素養,願意了解學生的背景與需求,引導學生看見彼此的多元性,共同持續練習換位思考以及同理共感的能力。

李淑菁從自身留學與背包旅行的異國經驗反思,多元文化素養並非透過閱讀、聽課即可速成,還需要真實五感的親身體驗。以誠致教育基金會與《四方報》的「外婆橋計畫」為例,該計畫補助臺灣新二代(新住民、外籍配偶的孩子)跟自己的媽媽、老師結隊,一起回到位於印尼、越南、菲律賓或緬甸的「外婆家」。

李淑菁提醒,老師在教學實戰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覺察與自我關懷?將是通往多元平等教育的關鍵。
攝影/W. Xiang 

當他們抵達當地,新二代孩子發現,平常口齒流利的老師反而落得語言不通,在臺灣處處碰壁的媽媽忽然變得信心十足、左右逢源。這些文化體驗讓孩子和教師透過不同角度,重新看見原來陌生疏離的國度,也短暫親身體會新住民媽媽在臺灣的處境,翻轉了既有的文化認知。

教學實戰中,還有更多的兩難與挑戰。在課堂上討論身分政治議題時,如何避免過度揭露隱私?面對自己不曾遇過的弱勢身分學生時,該怎麼應對才恰當?在關心學生之前,教師又可以先怎麼進行有效的自我覺察與自我關懷?《邁向交織教育學》統整了豐富細膩的真實經驗分享、技巧與心法,為臺灣教育勾勒通往多元平等的地圖。

採訪撰稿/林義宏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研究來源
李淑菁(2022)。邁向交織教育學:多元文化班級經營理念與實踐策略圖像。臺北:五南出版。
李淑菁(2021)。交織教育學下的班級經營: 教師多元文化素養作為中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