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只會呼吸的肉,跟銘傳曹勝雄用休閒雕琢人生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曹勝雄教授,發現工作與休閒的諸多相似之處,於是嘗試開拓「休閒雕琢」領域。
攝影/林俊孝

忙碌工作之虞,你會特別空出時間從事喜歡的活動?像透過旅行、爬山、潛水、電玩、聽音樂等,來舒緩心靈、解放壓力。但你可曾想過,認真完成一項休閒活動後會對人生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曹勝雄滿懷笑容地說:「當你一頭栽進一項休閒活動,除了提升心靈外,還能激勵自我通過種種人生障礙!」。

曹勝雄一開始就讀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運輸研究所,計算著地圖上人潮、車潮該如何導流、輸運,2001年適逢臺灣週休二日政策推行,從過去只放禮拜天,轉為六、日都有假期,各地旅遊勝地、餐飲開始出現大量職缺,觀光相關科系跟著火熱起來。

乘著這波風潮,曹勝雄結合過去對人潮、企業的管理所學,在休閒觀光領域開拓了一方天地,他說:「觀光最重要的仍然是『人』,尤其是對人員的管理。」曹勝雄透過觀光與人之間亦不可分的關係,赫然發現休閒、工作,兩者的相似之處,心中不禁浮現一個想法:「認真工作可提升個人能力,進而從中得到成就感。但認真從事休閒,是否也有一樣結果?」

工作不只是工作,幫你自我提升!

當工作碰上問題,理想工作氛圍中,你可以向同事、前輩請教,當獲取更多資源、經驗,不知不覺降低了挫折、沮喪等負面情緒,轉而挑戰更高的技術性工作,同時累積更多成就感。「我們提高了能力,過去工作上無法處理、不敢處理的障礙,將越來越少,解決問題的效率也跟著提升,這便稱為『工作雕琢(Job Crafting)』。」曹勝雄進一步解釋說。

「工作雕琢」最早是美國耶魯大學(Yale)管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Amy Wrzesniewski和 Dutton於2001年時提出。他們發現當工作帶給人們正面影響時,將促動人們自主學習動機,挑戰工作上的各種問題,將個人、工作緊密地結合。曹勝雄舉例說:「領隊帶領旅遊團需要提前準備很多功課,都是團員們看不到的隱形工作,譬如:炒熱氣氛說故事、仔細安排行程,以及瞭解當地的文化風貌、歷史等,而這些都是『工作雕琢』的精神。」

「工作」是一種「活動」,「休閒」也是一種「活動」,曹勝雄在研究觀光工作的同時,開始思索如果將「雕琢」的概念套用在「休閒」上,是否也有相同「雕琢效果」?

發現「休閒雕琢」新大陸

「工作雕琢是針對工作,但如果將雕琢的概念轉換到休閒上,我是第一個提出來的。」曹勝雄自信地說,他以潛水活動舉例:「想從事潛水的人,通常會經過一系列課程培訓,才能瞭解各項器具怎麼用?有哪些危險要注意?累積一定知識,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潛水員,而這些都是『休閒雕琢( leisure crafting )』!」

曹勝雄以潛水活動為例,探討認真雕琢休閒活動的人,如何透過一次次參與、學習,潛移默化改變自我價值觀。
圖片來源/Unsplash

「人們認真休閒的同時,會想盡辦法增進相關知識、裝備,以及與同好間的互動,無形中也突破了自我!」曹勝雄分析說。類似於職場中與同事、前輩的關係,當人們在休閒活動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會得到相對應的鼓勵、建議,然後一同參與、相互扶持,不再單打獨鬥。

休閒活動正因「雕琢」,才能克服過去難以跨越的障礙。「你將嘗試挑戰過去超出能力的活動!」曹勝雄笑著說,潛水愛好者將會潛入更深的海底,或者拉長在水下的時間,不知不覺表現得更出色。「休閒雕琢」將讓你投入感興趣的事物,透過一次次活動參與,展現企圖心之虞,潛移默化轉換自我價值觀,會嘗試挑戰自我的極限、追求使命感,最終成為一方專家。

看到這,你是否也想瞭解自己是否正在「休閒雕琢」?首先,你得知道自己屬於「認真性休閒者」,還是「隨性休閒者」。「隨性休閒者」只想放鬆玩,不曾想增進技巧,更遑論挑戰更強對手;而認真性休閒,會以很不一樣的「態度」來面對休閒。

你對待休閒的態度是「認真」還是「隨性」?

「休閒雕琢者通常都是『認真性休閒者』。」曹勝雄堅定地說,就像有些人玩遊戲會玩到組工會、打團戰,甚至成為公會會長,這過程都需要無數玩家、夥伴支持,再透過經驗交流瞭解更多細節、技巧,才能達到長期經營目的,好像規劃人生藍圖般。

無論你屬於「認真性休閒者」還是「隨性休閒者」,都沒關係,當你想經營一項休閒活動,或許已經著手開始「雕琢」一項休閒,「願意花更多時間、金錢在喜歡的休閒活動上時,基本上你就是認真性休閒者!」曹勝雄一邊說著,同時拿出研究量表解釋。

認真性休閒VS隨性休閒。
資料來源/曹勝雄 製圖/林俊孝

「無論潛水,或是玩線上遊戲,『投入程度』將決定你是哪一類休閒者!」曹勝雄闡述其中的差異,區別「認真性休閒」與「隨性休閒」的正是「投入程度」,譬如:公園下棋對一般人可能只是退休後的娛樂,但有人會鑽研不同「戰法」,甚至與人討論起攻守策略,便符合量表「認真性休閒特質」的「認同感」與「不可取代性」!「高手就在民間」並不會憑空出現,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認真性休閒者」投入程度,以及成果的展現。

雕琢休閒將進入「心流體驗」的無我境界?

「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是1975年由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2021)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描述人們專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振奮狀態,這期間你將事情做起來順手而不需多加思考,然後忘記時間的流逝,甚至忘記手機訊息、飢餓感與睡眠,但完成後有滿足的愉悅感。

曹勝雄發現,當人們認真從事休閒活動時,便越容易進入這種無我境界,例如;從事潛水活動時,人們會想購買更好裝備;上更專業課程,甚至疲憊時,腦海中還會想著潛水,然後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增進技巧,然後參與潛水的社團,結交相關朋友,全心認同這項休閒活動。當你無意識達到般程度,恭喜你,已進入了心流體驗境界,心靈將在過程當中將感到無比滿足,彷彿找到了生命意義般,不再虛無度日。

當心「服務過剩」變成浪費!

曹勝雄在探究人們如何雕琢休閒、人生的同時,也注意到觀光業的「服務多餘」現象。當你正享受餐飲、住宿等「服務」時,是否曾遇上些讓人困擾的行為?曹勝雄皺了皺眉頭說:「你跟朋友正享受著美食,聊得正起勁,卻被服務生打斷,竟在餐點還沒出完的情況下,就收走用過餐具,然換上新且相同的刀叉、湯匙,是否也在無形中也產生了心理負擔?」

「『服務多餘』不但降低自己的口碑,也讓顧客抱怨!」曹勝雄提醒說,當資源變成了「服務多餘」,相對也墊高了營運成本!對服務生來說,原本可加快出餐速度,卻因為不斷收拾客人的舊餐具,效率跟著變慢,還得多請一個人來改善問題!導致業主、顧客的雙輸局面。

不單指服務人力,還包含:燈光、動線、裝潢等設置,如果打斷了顧客原本期待的休閒氛圍,便是業者提供了沒有效率的招待,而這些都屬「服務多餘」。為了開拓全新調查領域,曹勝雄訪談各類型觀光、餐飲業,尋找有哪些「服務多餘」的破口,再透過統計原理研發量表,期待可以幫助業主判斷是否付出了不必要成本,讓服務集中在顧客滿意度較高的付出上,達成業主、顧客雙贏。

餐飲業服務多餘檢測項目。
資料來源/曹勝雄 製圖/林俊孝

「雕琢」不該只有工作、休閒,還有人生!

「其實當我們嘗試深入去探究一部電影的劇本、角色,或者嘗試認真分析周遭人與人的互動、氛圍等,這些都是雕琢!」曹勝雄微笑著說,他鼓勵大家啟動自動自發、認真與積極的「人生態度」,經過不斷努力,成為具明確目標、專業技能的專家。期間當獲得越來越多滿足、幸福感,也不知不覺雕琢了自我,迎向多彩多姿,充實且豐富的人生!

至於曹勝雄又是怎麼雕琢休閒呢?「我是屬於工作雕琢的人,休閒雕琢則要等我退休之後再說!」帶著靦腆笑容回應的曹勝雄,他將繼續用研究做為雕刻刀,帶領無數人們刻劃事業與人生。

曹勝雄將繼續用研究這把雕刻刀,幫旅行業者、遊客刻劃事業與人生。
攝影/W. Xiang

採訪撰稿/劉柏毅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研究來源
曹勝雄、陳嘉隆、王國欽(1995),旅行社組織氣候,工作壓力對員工離職傾向之影響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頁1-18。
曹勝雄(2012)。認真性休閒或隨性休閒?休閒導向量表之發展與驗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曹勝雄(2013)。工作–休閒衝突的後果:工作、休閒與健康觀點之實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曹勝雄(2014)。休閒導向理論之建構:構念發展與因果關係之實證。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鄭天明、曹勝雄、陳美存(2015),認真性休閒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情境涉入的中介與調節角色,戶外遊憩研究, 28(2), 頁51-74。
曹勝雄(2019)。休閒雕琢:構念發展與因果實證。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曹勝雄、顏昌華、林瑩萱(2021),探索認真性休閒者之雕琢行為,戶外遊憩研究,34(3),頁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