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不退流行,現代世界為何依舊鬼影幢幢?成大林明澤談「鬼魅敘事」

全文朗讀: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林明澤認為,人們對於鬼故事又愛又怕的複雜情緒,在於背後其實蘊含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甚至還揭露了人置身於此世,最基本的存在處境、深層心理。
攝影/林俊孝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吸血鬼伯爵《德古拉》從古堡中現身;90年代的日本和室,電視機忽然覆蓋黑白雜訊,《七夜怪談》的貞子爬出螢幕;跨入21世紀,《紅衣小女孩》仍然出沒臺灣山林,在健行隊伍後方緊緊相隨……。

古今中外,鬼故事無所不在。但為何「鬼」總能為我們帶來深入骨髓的恐懼?又為什麼人類即使怕到瑟瑟發抖,卻始終對於鬼魅精怪等超自然存在,抱有超越文化、跨越時空的濃厚興趣?

古今中外鬼故事在你我生活中無所不在,但為何「鬼」總能為你我帶來深入骨髓的恐懼?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It presents vampires, a little girl in red from Taiwan, and Sadako coming out of the TV. The picture style is weird and hand-painted.

遊走虛實之間,神秘且矛盾的「鬼魅敘事」,正是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林明澤的研究主軸。據他分析,人類對於鬼故事又愛又怕的複雜情緒,背後其實蘊含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甚至揭露了人置身於此世,最基本的存在處境與深層心理。

鬼魅湧現於日常的裂縫

想分析鬼故事,勢必要先親自看過許多鬼故事。林明澤笑著說,自己最害怕的鬼,就是日本鬼片《咒怨(日語:呪怨)》裡的伽椰子。「我小時候住在一棟透天的房子,當時就常盯著昏暗的二樓,不敢從一樓走上去。長大後,在電影看到伽椰子像蜘蛛般,四肢扭曲地從樓梯高處的黑暗中爬下來……這個畫面,徹底喚醒了我的兒時恐懼。」

像樓梯這麼一個最「日常」不過的家屋空間,竟倏地轉換成鬼魅壟罩的「非日常」空間──這正是鬼故事之所以恐怖又吸引人的箇中奧秘。

鬼魅總藏在日常的裂縫,帶給你無比恐懼。不單是鬼那恐怖樣貌、驚嚇環節,還有人們在這充滿未知、不可控因素的世界中,對對將來失控,不定的恐懼。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This drawing of Kayako from the Japanese movie The Grudge is done in a hand-painted, eerie style, crawling up the stairs at home.

林明澤指出,鬼魅敘事或俗稱的「鬼故事」,並非「故事裡有鬼」那麼簡單:「比如《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魔法世界,鬼魂隨時飄盪在霍格華茲,還可以出席宴會、與人交談,但你會把《哈利波特》當成鬼故事嗎?」

林明澤微笑分析,鬼魅敘事具備一種特定形式,那就是人在看似穩定、可預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突然莫名奇妙遭遇靈異事件,這是「被鬼纏上的時刻」,在日本文化語境又稱為「逢魔時刻(おうまがとき)」。從這一刻開始,鬼故事主角的生活脫離軌道,陷落於失序、危險、令人不安的世界。

所以,鬼故事的可怕,並不只是源於鬼魅的驚悚外貌、或者敘事節奏上的突發驚嚇(jump scare),而是揭露了人所不願面對,關於自身存在的真相:在這個充滿未知與不可控因素的世界,我們終究不可能完全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更無法預知即將開展的時空中會發生什麼。

鬼魅超越時空文化,源自人類普遍的存在處境

林明澤指出,鬼故事的背景設定往往呼應現實中的文化脈絡、時代變遷。如19世紀的歐洲鬼故事幾乎都發生在陰森的大宅邸,或者古老莊園,「這些空間在中世紀曾經象徵貴族的權力與財富,但在現代化以後漸漸衰敗,反而成為幽魂徘迴的沒落空間。」

回到東亞,林明澤也觀察到,從臺灣、日本、韓國到泰國,最受矚目的鬼片題材若不是沿襲自當地文化原生傳統的鬼魅敘事(如臺灣鬼片《粽邪》取用了彰化沿海「送肉粽」習俗),就是利用時下社會新興,甫進入人們生活的現代化元素,召喚觀眾心底最深刻的恐懼(如2004年日本鬼片《鬼來電》中,手機成了鬼魅侵襲的媒介)。

不論在任何社會時空,最能令人魂飛魄散的鬼故事往往不是虛構架空,而是「緊貼現實」。林明澤認為,這或許正能解釋為何人類即使非常害怕,卻又弔詭的「需要」鬼故事。

「一個人或主體面對世界的基本狀態,就是面對『未知』,以及這份未知所伴隨的莫名不安。但是,人類根本難以獨自處理這種無以名狀的不安──除非我們為其命名或賦予具體的型態,這樣不安才能轉換成『恐懼』。恐懼代表有著某個明確的對象存在,我們才能為祂編述故事,理解祂的邏輯,針對祂採取行動。」林明澤進一步解釋。

換言之,鬼故事挑動了人在日常生活中試圖隱藏、壓抑的不安感,所以才那麼恐怖;但同時又因為回應了這份不安,所以才被不斷敘說、聆聽與傳播。

鬼魅隱藏在人所不願直視的角落

回顧鬼魅敘事的傳統,林明澤指出,鬼經常是「不說話」的噤聲存在,必須借助如神父、法師或通靈者為其代言,說出背後的故事。儘管當代敘事中的鬼已漸漸開口說話,但不變的是,鬼魅依然象徵著人類社會中受到主流秩序限制,無法訴說(unspeakable)的面向,這不僅包括私人冤屈,更可能涉及時代的苦難,集體社群不願正視的欺壓與不公。

以《粽邪》為例,片中女鬼(李妍)以附身型態接連殺害過去的高中同學,正是為致使她自殺的校園霸凌而復仇。《咒怨》的伽椰子死於嫉妒的丈夫之手;《七夜怪談》裡的山村貞子因為特殊的超能力體質,被父親推入井中;泰國一再翻拍電影的鬼故事《幽魂娜娜》,描寫等待丈夫征戰歸來的孕婦因難產去世。

「人世間苦難之處,就是鬼魅現形之時。」林明澤點出,從性別、家庭、階級到國族,鬼故事彷彿也承載了社會結構不同維度的權力不對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身心暴力──就好像現實世界帶給弱勢者的折磨,唯有透過成為鬼魅,才有反撲與宣洩的可能。

從性別、家庭、階級到國族,你是否發現鬼故事承載了社會結構不同維度的權力不對等,彷彿現實世界帶給弱勢者的折磨,唯有透過鬼魅樣態,才有反撲、宣洩的可能。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Create a picture full of ghosts, including baby ghosts, female ghosts, crazy ghosts, disabled ghosts, old ghosts, and animal ghosts, in a hand-painted style with a weird picture.

臺灣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電腦遊戲和翻拍電影《返校》,正是一個重要案例。林明澤分析,故事女主角(方芮欣)基於情感上的誤會,不小心誤觸了威權政府的開關,導致愛人遭審判槍決的悲劇下場。「這種非典型的敘事,反而帶出了威權統治的複雜性。主角不是因為理念或主張而陷入政治暴力的苦難,所以她的痛苦與不幸,難以透過政治語言去討論或平反。在這個意義上,她反而成為真正的鬼,因為她的悲哀似乎應該歸咎於政府與時代,卻無從言說。」

當鬼魅來到眼前:誰會撞鬼?

換個角度,林明澤也進一步分析了「撞鬼者」的角色。他發現鬼故事中有兩種撞鬼者的典型:其一是明確犯錯,如害人致死或觸犯禁忌,而被鬼魅報復尋仇者;另一種則是跟鬼魅共享類似不利處境的「受苦受難者」。

不同於當今流行的復仇猛鬼,林明澤指出,早先如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鬼故事中,鬼魅通常沒那麼具攻擊性,而撞鬼者本身可能也是現實世界的受害者。例如大宅邸中受冷落的家僕,會遇見徘迴閣樓的幽魂,發現彼此都有家道中落的過去,進而發展出負面的同情共感(sympathy)關係。透過鬼魅與撞鬼者處境的相互映照,呈現對時代的反諷,呼應當時人們對階級地位流動的不安。

林明澤提到《粽邪》一段精彩戲碼,同時體現了兩種撞鬼者的典型。這段戲的主角(沈千和)是高中霸凌事件加害者之一,在自家洗衣店遭遇鬼來復仇。

「她不像其他同學上臺北、念大學,而是留在故鄉幫忙看洗衣店,照顧中風癱瘓的母親。但是,女鬼卻附身在她的母親身上追殺她。在這一整段戲中,她無助地穿梭於掛滿衣服,有如迷障的洗衣店,還殺死了母親。」林明澤分析,「這段情節恰恰展示了她無法脫離這間洗衣店的經濟與性別困境:她的生活並不富裕,同時又因為身為女兒,被認定必須扛下照顧的重擔。」

鬼故事不僅藉「鬼」訴說無法訴說之事,也透過「撞鬼者」的身分揭露社會中隱而未顯的結構性問題。

鬼故事不少會透過「撞鬼者」的身分,揭露出社會中隱而未顯的結構性問題。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A thin and hard-working single mother is followed by a female ghost in the elevator, in sketch style.

不退流行的鬼故事

可能有人不禁想問:「人類都上太空了,哪裡還相信什麼鬼?」當科技與文明如此進步,人類對世界的「已知」持續擴增,科學理性為什麼無法成功「除魅」,讓我們停止談論怪力亂神?

林明澤指出,過去人類習於透過宗教信仰,安放面對未知世界的不安。然而到了理性化與現代化的今天,鬼魅反而被排擠到日常的夾縫間,以更加兇狠的型態登場。

林明澤認為,無論時代、科技再怎麼進步,生活中總仍有理性和邏輯無法完全解釋的縫隙,那即是鬼魅現身的時機。
攝影/W. Xiang

「當科學理性步步進逼,人類自認能夠理解和預測世界的信心膨脹,神鬼的宇宙也就大幅退縮。但是,人或主體與身處環境之間的那種莫名不安依舊存在。在一個宗教信仰已經不再絕對有效的社會,鬼魅的想像與敘事必須以更直接的形式來具象化這種原初不安,才能成為有效的處理機制──簡單來說,現代鬼故事一定要『夠恐怖』才『有效』。」

在日本鬼片《七夜怪談》結尾,貞子的詛咒無法驅散,並未因為骸骨被安葬而停止,必須不斷拷貝錄影帶並傳播下去,才能讓自己免於詛咒。或許在這個電視人口急降、年輕人甚至不知何謂錄影帶的年代,從電視機爬出來的貞子已不再駭人,但鬼魅永遠能在時代更迭中變換型態。

林明澤笑著說,鬼魅敘事總是誕生於理性的極限、科學的盡頭。不論時代、科技再怎麼進步,生活中總仍有理性和邏輯無法完全解釋的縫隙,那即是鬼魅現身的時機。

採訪撰稿/林義宏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研究來源
Keng, Ching, 2023. Towards a New Image of Paramārtha: Yogācāra and Tathāgatagarbha Buddhism Revisited. Bloomsbury Studies in World Philosophies. London, UK; New York, NY: Bloomsbury Academic.
林明澤(2021)。讓我們恐怖的是(事):論臺灣恐怖片的邊緣與獨特。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林明澤(2012)。人何寥落鬼何多:十九世紀初以降西方鬼怪敘事中的生命政治議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林明澤(2011)。家國興衰、鬼魅見證: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鬼魅敘事興起的社會文化情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