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訂了一個郊區的飯店,晚上十點多踏出地鐵站,一片漆黑,根本看不見地圖。我不想走錯路,但路標都是韓文也看不懂,想問路又語言不通,當年也沒有手機導航,那次經驗真的很挫折」。
這是銘傳大學休閒遊憩管理學系張軒瑄教授的親身經驗。十多年前,她在韓國經歷了一個迷路的夜晚,卻意外成為後來一系列「尋路」(Wayfinding)研究的契機。
尤其近年旅遊族群年輕化,自助旅行愈受青睞,旅客從踏出機場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一連串的尋路行為。旅行中偶爾迷途,可能是美麗的意外,但過多的迷路可就不那麼美麗了。張軒瑄說:「不要覺得觀光客不趕時間,迷路也無所謂,如果一直搞不清楚方向,對他的旅遊體驗不會加分。」
尋路,是透過一連串的「移動」與「決策」,尋求空間問題的解答。
圖片來源/Unsplash
尋路是人人都有的經驗,看似單純的從甲地前往乙地,其實是一種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動機」的行為。張軒瑄說,每個人的尋路都是有階段性的,我們會先用自己的感官和記憶辨識環境資訊,接著使用路標和地圖,最後再透過口語溝通完成空間資訊的交換,每次尋路過程中,尋路者必須定位自己、選擇路徑、保持在正確路徑、抵達目的地,因此尋路也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認知程序。
除了張軒瑄長期關注的尋路策略偏好,年齡、性別、心理特質、理解力、情緒穩定性、兒時尋路與戶外經驗、方向感、自信心和文化背景,都是影響尋路能力的因素。
前面紅綠燈左轉?往東走100公尺?尋路策略大不同
根據研究,尋路指引的訊息主要包括方位、左右轉、距離和地標,這些元素的排列組合就形成我們對路徑的描述。例如「前面紅綠燈左轉,看到超市直走5分鐘」、「往東走100公尺,看到學校右轉」。
幾種常用的尋路指引訊息。
繪圖/鄭喬尹
根據研究,一般人常用的尋路策略可分為「路徑策略」(Route strategy)和「概觀策略」(Survey strategy)。
張軒瑄進一步解釋,「路徑策略指的是利用『點到點』,再連成『線』,也會參考地標」。習慣使用路徑策略的人,會傾向使用「前面紅綠燈右轉,到第二條路口再右轉」這樣的敘述。
而概觀策略,是尋路者在腦中建構出地圖般的空間網絡,除了點、線,還有方位構成的「面」,所以傾向使用「往北走100公尺後右轉,再往東走」的敘述。但張軒瑄也強調,兩種策略都只是偏好,多數時候人們會根據情境同時運用。
針對兩種尋路策略,過去的研究也有些有趣的發現。張軒瑄說:「較常出國自助旅遊的人,通常會用概觀策略找路;較少出國的人,則偏好路徑策略。」而偏好概觀策略的人,旅行時習慣攜帶地圖,較少詢問他人獲取資訊;傾向路徑策略的人,則習慣從旅行社獲取資訊,尋路時傾向尋求他人援助。另外,男性傾向用概觀策略,喜歡運用方向和距離,女生則偏好路徑策略,更習慣參考地標。
不同的尋路策略,也會形成不同的方向指引敘述。
繪圖/鄭喬尹
搭捷運遊臺北,挑戰尋路大冒險
張軒瑄投入尋路研究時,臺北市的捷運網絡初初完成。對她而言,捷運不只是交通工具,也是體驗工具,以淡水線為例,「景象從高樓大廈變成矮房、城郊,這個交通工具帶你走的路線,就形塑了你眼中的城市樣貌」。她也好奇,外籍旅客透過捷運看到的是怎麼樣的臺北?
於是,她邀請首次來臺的外籍學生搭捷運遊臺北,用相機拍下他們覺得有趣的景物、地貌及文化,並透過「跟蹤觀察法」,跟隨學生的腳步,看他們在注意些什麼,「我發現他們時常因為『找路』而停下來,你可以看到他們有點困惑」。
研究中,張軒瑄為學生設計了三項尋路任務:
- 在1小時內從臺北車站搭捷運前往101觀景臺售票口。
- 在1小時內從臺北車站搭捷運、轉乘公車前往故宮博物院紀念品販賣處。
- 晚間6點後,在40分鐘內從臺北車站搭捷運前往師大夜市的某咖啡店。
而且過程中不能打電話求助或搭乘計程車。挑選這三個目的地,除了是當時外籍旅客來臺北的必遊景點,也涵蓋「戶外、室內、白天、夜晚」等變數。張軒瑄笑說,「當年的雙語標示可不像現在,也不是一出捷運連通道就能到達景點」,要在限時內完成任務,對外籍學生來說還是頗具挑戰。
特定地標不僅是城市觀光的代表性風景,也是尋路指引的重要元素。
圖片來源/Unsplash
結果112位參與者中,有70位順利完成三項任務,42位挑戰失敗。「他們普遍認為在火車站找路和轉乘公車比較困難,在戶外找路相對簡單,因為可以遠眺101,即使迷路也能迅速回到正確路徑」。
除了拍照,張軒瑄也請學生繪製地圖,畫下自己所走的路徑。「很多人畫地圖是從這個點連到下個點,沒有方位的概念,這樣的人就是路徑策略。有些人寫不出路名、把棋盤式街道畫成L型,表示他可能很緊張,太專注在找路,這樣的觀光就很可惜。但也有人能畫出很多細節,甚至有比例尺,如果他能在圖面上表達這麼多元素,表示他有和環境互動,就像我們希望大家旅遊不是只有看手機、自拍,而是多留心你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參與尋路研究的學生事後手繪地圖,顯示每個人的尋路策略與記憶點各不相同。
圖片來源/張軒瑄提供
張軒瑄分析,使用概觀策略的尋路者更容易成功抵達目的地,他們腦中已經具備空間方位,因為擁有「面」的概念,更容易掌握環境的相對位置;而僅仰賴左右轉和地標的人,只注重點和線,對環境的掌握度較低,因此降低尋路成功的機率。
另外,張軒瑄也發現亞洲學生在尋路過程中非常謹慎,專注於尋找目的地,迷路時會顯得焦慮;非亞洲地區的學生就顯得較輕鬆自在,即使迷路了,也相信自己可以回到正確路徑上。
天生路痴?女生不會看地圖?影響尋路能力的關鍵
雖然兩性在尋路策略上各有偏好,但性別是否影響尋路結果仍是有待釐清的研究議題。過去曾聽到「女生方向感不好、不會看地圖」的說法,透過實驗,張軒瑄說:「其實女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弱,這些都是錯誤的刻板印象。」
她認為兩性對於尋路的「能力」和「結果」並沒有太大差異,「唯一差別是男生的自信心比較高,女生對自己的尋路能力比較缺乏信心。可能男生從小比較會在外面玩耍、會被家長委託跑腿,如果你從小就常迷路、找路,對這件事就不會那麼害怕」。
談到這裡,我們也好奇,方向感是與生俱來的嗎?尋路能力有機會培養嗎?張軒瑄說:「小時候建構的空間感,其實才是影響尋路能力的關鍵!大部分的臺灣小孩從小都在家裡玩,但很多歐美人是從小在森林奔跑,他們會有比較強的空間概念,這也是文化養成的差異。」
其實這也是張軒瑄的個人經驗,從小上學都是一條路走到學校,或者由父母接送,帶著這樣的空間感赴美求學,第一年冬天就讓她接受震撼教育。「有一次,我足足花了一個小時,才終於找到我的車!每臺車都像一個小雪丘,看不見車牌,而且走在雪地舉步維艱,時間感和空間感更錯亂」。
但張軒瑄再次強調,尋路能力是有機會通過後天養成的,例如她大學初次獨自出國,就選擇距離不遠、語言也通的香港;接著再挑戰地緣廣闊,但同屬亞洲的馬來西亞。直到現在,每年出國開會,她也會「逼」自己到當地租車,「我會強迫自己多一點不同的經驗,累積我的自信心,降低焦慮感,只要事前有準備,就不會那麼緊張」。
她也提醒,現代人愈來愈習慣依賴手機和導航,確實會漸漸缺乏對方位的判斷能力,「當你一直在確認手機導航,很容易忽略和環境互動。仰賴科技的同時,很多原本可以被培養出來的能力好像就有點受限了」。
張軒瑄近期研究也探討使用手機尋路,是否影響旅客的觀光意象與旅遊體驗。
圖片來源/Unsplash
是熱心助人,還是越幫越忙?
雖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張軒瑄也笑說,臺灣人的熱心還曾造成她的研究挫敗,「只要外籍學生停下來,拿出地圖或感覺在找路,就會有人靠近他們,想要提供指引」。這個現象也讓她思考,在地人提供的尋路指引真的有幫助到旅客嗎?還是反而讓對方更加困惑,甚至前往錯誤的方向?
她也發現,在地人報路時,由於對環境很熟悉,所以會不自覺地篩選資訊,「我們會挑選自己認為的『重點』分享,但別忘了,你選擇的元素,不見得是對方習慣的元素」,何況還牽涉到語言能力和口語表達的問題。
張軒瑄建議,向外籍旅客提供資訊時,最好從點到線再到面,盡量使用不同的空間元素組合,如果使用方位、地標、左右轉,最好再加上時間和距離等客觀指標,或者手繪地圖,「因為地圖會用到所有的元素,而且點線面都會呈現」。
相對地,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觀光客,她也建議問路前最好先做點功課。「對你要觀光的城市先有基礎的認識,例如街道設計、地鐵系統等,這些都有邏輯可以推敲」。
許多城市的街道規劃與地鐵系統都有邏輯可循,可協助旅人掌握點線面的空間概念。
圖片來源/Unsplash
從國境管制到旅遊泡泡,臺灣觀光準備好了嗎?
疫情延燒至今,觀光業遭受巨大衝擊,張軒瑄有感而發地說:「大家會發現『旅遊』就是這麼的脆弱」,但也看見旅遊業者積極應變,紛紛回頭開發國內市場。「尤其比起走馬看花的大眾旅遊,主題旅遊更是大家想要的,例如泛舟、SUP立槳、登山等具有挑戰性的運動,或擁有腹地的飯店度假都在攀升」。
過去被視為小眾、選擇性少的旅遊產品,如今成為疫情下的新寵兒,「我相信在這個時間點,滿多旅客會因此重新認識台灣」。接下來的問題是,國內的旅遊環境準備好了嗎?
張軒瑄正在進行的尋路研究就鎖定她從小長大的新竹和目前任教的桃園,其實兩地有許多外籍旅客嚮往的山海秘境,卻屢屢被點名是「全臺灣最難玩」的城市。因此她邀請非桃竹在地的臺灣學生,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桃園復興鄉、新竹峨眉鄉、尖石鄉等地探索,希望了解自助旅客如何在非市區旅遊?同時檢視兩地的大眾運輸和旅遊資訊介入存在哪些問題?
張軒瑄透過一系列的尋路研究,探究外籍旅客如何建構臺灣觀光意象。
圖片來源/張軒瑄提供
張軒瑄笑說,行前說明時學生就有點擔心,因為不知道怎麼去,「可見『異地』是很有趣的概念,不一定要出國,只要是你不熟悉的地方就是『異地』。如果不能自駕、不能搭計程車,你要怎麼到那些深山景點?其實是滿艱難的任務,更何況是外籍旅客」。
走遍世界,張軒瑄對臺灣的觀光環境有很深的關懷。「我們很努力想打造友善的旅遊環境,第一件事就是讓觀光客一到臺灣,不用花太多時間思考就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
採訪撰稿/許文薰
編輯/黃詩茹
張軒瑄(2009)。外籍自助旅客從台北捷運場站前往鄰近觀光景點之尋路行為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張軒瑄(2011)。國人於海外旅遊時尋路行為之探索性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張軒瑄(2013)。在地人提供之尋路路徑指引訊息對外籍觀光客於陌生城市尋路行為影響之研究-跨文化與性別比較性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張軒瑄(2013)。自助旅客於陌生都市旅遊之尋路行為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6(2),75-101。
張軒瑄(2016)。觀光客對於尋路方向指引資訊偏好之偏好研究。觀光休閒學報,22(2),123-149。
張軒瑄(2020)。在地人提供之尋路路徑指引訊息對外籍觀光客於陌生城市尋路行為影響之研究-跨文化與性別比較性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