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臺灣家族企業的世代密碼:義守鍾喜梅談傳承、治理與社會流動

義守大學企管系鍾喜梅教授過去喜歡歷史中的王朝更迭,後來畢生投入家族企業的研究,發現其中有許多相似之處。
攝影/林俊孝

你對「家族企業」有著什麼樣的印象?會聯想到八點檔連續劇中的「本土商戰」,還是子孫各房分家產的花邊新聞?義守大學企管系鍾喜梅教授過去喜歡歷史,尤其是歷代王朝的更迭,後來轉而研究臺灣家族企業傳承接班,發現兩者有著無數相似性,家族企業不是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而是從亞洲、歐洲到美洲,全世界相當常見的企業治理模式。

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發布的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臺灣中小企業數約有16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98%以上。其中,上市公司方面,有超過七成上市櫃企業為家族企業。這些從大至小的家族企業,在臺灣經濟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在製造業、零售業等領域,而他們的表現,正影響到你我的食衣住行,以及國家國力的波動。

家族企業有大有小,佔臺灣企業的多數。令人意外的是,這並非臺灣特色,而是全球共通現象。

世界知名的德國博世(Bosch)集團、美國福特汽車集團(Ford)、法國愛馬仕集團(Hermes)都是家族企業。而你我熟知的嘉士伯啤酒(Carlsberg)、哥本哈根瓷器(Royal Copenhagen)、IKEA家具公司,甚至你我小時候都曾玩過的樂高(LEGO)都是丹麥家族企業透過捐贈股票至基金會,由基金會控股的案例。

另一頭,美國惠普(HP)公司、沃爾瑪公司(Walmart)或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核心創辦人家族仍持有股權,但公司治理、經營則交由非家族專業經理人(CEO)負責。這些案例,揭示家族企業總用著不同面貌,出現在你我日常。

「真正的差異在於,我們說『擁有』一家企業時,『擁有』的意思是什麼?」鍾喜梅語帶玄機的說。

家族「擁有」企業的方式

家族擁有企業至少有兩種模式:擁有「股份」,或擁有「經營權」。在經營權部份,有些國家的大型企業已經走向「專業經理人制」,但在臺灣,即使是已經公開發行的公司,家族成員仍傾向於直接參與經營管理。

一般人可能認為,像美國企業那樣極度重視專業經理人角色是常態,但鍾喜梅談到並非如此:「美國企業的特色是外部市場控制力量很強,當經營者表現不如預期,很快會被狙擊替換,但臺灣、歐洲則不然。」即便家族成員退出第一線經營,仍可能繼續持有相當核心的股權,以及投票權。因此,家族企業「擁有」、「治理」實際狀況相當複雜,這與該國法律規範有關。即使在美國,由於上市公司每一股所對應的投票權利不盡相同,因此會發生即使上市後股權分散,也有很高比例公司其核心家族、創辦人,仍持有一股多權的核心股權,並能左右與影響執行長遴選等公司關鍵決策。

臺灣、韓國等家族企業比起其他國家,更傾向由家族成員同時掌握「股權」與「經營權」,且不願輕易釋出、稀釋這些股權。很多上市公司或集團,股權結構不是單純由家族成員直接持有,而是透過成立控股公司等機構的間接持有方式。

鍾喜梅分析說:「股權結構如金字塔結構般存在,就好像用一張鈔票控制一整座城堡。」家族或創辦人只要擁有最上層公司的股份,再由這家公司去持股第二層公司,再由第二層控制第三層……,最後,就可以「以少少的實際出資,控制很多層公司」。金字塔股權控股會衍生持股與經營不對等的投機風險存在,實證上不一定會對上市企業績效有負面影響。但如果家族企業主有投機心態,就會造成小股東與企業的災難,力霸集團就是一例。

 家族企業只要擁有最上層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便掌控龐大集團。
圖表整理/張茵惠 圖表設計/李季衡

臺灣家族企業在儒家、華人文化影響下,尤重「血緣」,股權的繼承、控制權的移交,通常以家族內直系血親為主。且臺灣不像日本,可透過養子、入門女婿等方式擴張「家族的定義」。

至於男、女接班人是否也有差異呢?鍾喜梅分析指出,即便是2025年的現在,家族中的女兒仍很難享有同等接班機會。女兒之所以能出頭通常只會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下,哥哥不想或非常不適合接班,或者弟弟過於年幼。

你我所陌生的企業型基金會

家族企業控有股權、經營權,半分不讓,或許會讓主事者有了安全感,但長期而言,對企業的傳承、永續發展,卻可能會是一大阻礙,例如:遇上無心管理的接班人,抑或者無無度揮霍的下一代等。因此,用社會學的放大鏡來看,該如何避免資產過度集中,且透過預先規劃管理、良善縝密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引導富人將財富回饋社會、促進社會公平的可能性,將成為重點。

北歐國家的基金會控股模式,除了讓家族企業的龐大資產,得以提升績效、照顧員工外,還能扛起關懷社會的責任。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The foundation’s staff are taking care of the elderly, children, and dogs and cats, and the scene is warm.

鍾喜梅以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基金會控股模式為例:在高遺產稅率下,控制家族會將持股捐贈成立基金會,在規避高遺產稅的同時,也使基金會成為公司大股東,在搭配基金會治理、監管配套措施下,透過外部專業介入與監管方式,確保基金會的治理、運作。

這種模式有助於穩定企業董事會運作、提升企業治理水平,並能促進企業長期發展以及更傾向照顧員工。實證上,這種基金會控股與治理模式,比起單純家族控股與治理更有優勢與競爭力。因基金會的目標不只限於家族利益的最大化,還涵蓋了社會責任、企業的長遠發展。

基金會是否可以成為企業持股機構,北歐、美國大不相同,美國法律基本上不允許基金會持股。然而,北歐基金會模式目前在臺灣無法執行。儘管在臺灣,台塑、長榮等大型集團,當初在鼓勵興辦基金會下,透過基金會投資集團內公司,而成為集團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但一般上市公司基金會持股比例仍是少數,很少能像北歐模式成為大股東。

臺灣直到2018年《財團法人法》通過後,才限制基金會對單一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但在此之前,知名大家族已透過成立基金會來控股旗下的企業,已長時間遊走於灰色地帶,某些爭議事件,很容易造成大家對於家族基金會的負面印象。

之所以如此,因為臺灣基金會的登記,以及主管機關非常分散,不同於北歐的管理方式,由單一機構管理全部基金會。基金會可能在中央的不同部會,如:社會司、教育部、衛福部等,也可能在地方政府各個單位登記,分散的登記制度導致無法確切掌握全國基金會數量、資金總額,當要查詢相關資訊需要個別向各登記單位詢問,這些龐雜的單位不一定願意提供。直到遇到檢舉、不法事件,才會透過檢調一一徹查。

「『有洞就補』的立法施政,以及事權、治權難以統一的思考,導致並沒有從『究竟如何有效發揮基金會』功能,去根源解決監督問題。」鍾喜梅直率地說。期待大眾、立法機構可以參考北歐等國由單一機構管理、監督的方式,讓臺灣的基金會運作得以更健康。

無形資本的喪失:隱形冠軍為何會消失?

1990年,德國企業家Hermann Simon(1947—)在管理學期刊上創造了一個詞彙:「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這意指「規模相對較小,卻非常成功的公司,它們在自己的領域中表現出色,但卻鮮少被大眾所認識」。而鍾喜梅透過無數案例的訪談、調查,探討臺灣家族企業傳承所遇上的瓶頸,以及導致隱形冠軍可能在代間傳承中消失的原因。

臺灣許多中小企業的隱形冠軍,存在於特定產業群聚,像臺灣南部螺絲產業,為國際汽車、建築、電子等產業的重要供應商,而高雄岡山正是全球知名的螺絲生產重鎮。另外,還有中部地區的水五金(水庫、自來水或家庭用水所需使用的五金)產業,以及彰化社頭為首的織襪產業​(運動襪、醫療襪)等,都是閃耀世界的臺灣之光。

臺灣許隱形冠軍,具特定產業群聚的特色,如:南部螺絲產業、中部水五金、彰化社頭織襪產業​等。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A map of Taiwan surrounded by various screws, sports socks, medical socks, faucets, etc. The picture is bright and warm.

雖說群聚提供了企業競爭優勢,但代際傳承過程中,當企業無法順利接班,則會削減產業群聚的競爭力,更影響國際地位。但為何企業會無法順利接班呢?除了第二代的實際接班意願,也與「無形資本」傳遞相對困難有關。

鍾喜梅分析指出,以製造業為例,許多臺灣家族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於第一代企業主白手起家,並日以繼夜以職人精神,在第一線從學徒制累積現場生產經驗,以及靈活應變能力有關。

「不過人性是種很奇妙的東西,很多創業主總覺得自己年輕時打拼,相當辛苦,為了給子女最好的教育、環境,便送孩子出國讀行銷、設計、傳播等,但在他們學成之後又是否願意回來接工廠呢?」鍾喜梅感嘆說,即便子女有意接班,但第一代累積的「現場應變力」,卻無法透過正規教育傳承。

家族企業接班失敗對你我日常造成的影響

當創業第一代的實作經驗、快速應變能力,無法被下一代傳承。隱形冠軍企業也將逐漸喪失其獨特性、競爭力,光環隨之黯淡,若未能建立傳承機制,寶貴的經驗就會隨著創業者退休而消失,而且這些資本很難透過專利等方式保留。

除了經驗傳承外,接班動機也是問題。不少企業第二代對傳統產業缺乏興趣,學成後傾向從事金融、新創等行業,許多中小企業正面臨無人接班,最終可能選擇出售、關閉企業,將資金轉向房地產、股票市場。

「當家族企業的資金從實際的生產製造轉往房地產、股票等市場,對於家族財富傳承可能是一種選擇,但對社會分配來說並不是好事。」鍾喜梅憂心說。當因企業下一代不願意繼續經營企業,轉而關注投資與個人財富增長,將不像上一代創造當地就業機會、國民生產毛額;另外,大量流入的熱錢,可能會投入金融商品、不動產等有價商品,進一步抬高房價、加劇貧富差距,導致民眾買房越來越難,進而減緩社會流動。

在全球供應鏈變化和地緣政治風險下,成功的接班布局不僅是對「重視血緣」傳統文化的挑戰,更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需要及早規劃、重視技術與經驗傳承、參考國內外經驗,建立完善的治理機制,提升下一代的接班意願與能力。

鍾喜梅提醒,家族企業的資金從生產製造轉往房地產、股票等市場,對社會分配來說並非好事。
攝影/W. Xiang

然而,由於每個家族企業的情況都不同,並沒有一個通用的「最好」的布局。鍾喜梅提醒說:「最錯誤的,就是把家族企業傳承議題當成八卦笑話。」她認為家族企業傳承其實擴及嚴肅的國力、人民生計等問題,且每個企業就像一個王國,過去各個朝代曾經歷爭鬥、決策錯誤、接班等問題,家族企業傳承更是如此。因此,企業主需要時刻根據自身情況,諮詢專業人士意見,制定最合適家族以及企業的接班計畫,如此,有了好的企業傳承,將造就更多臺灣之光,在世界上各個領域繼續閃耀。

採訪撰稿/張茵惠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研究來源
鍾喜梅。(2007)。臺灣家族集團企業策略轉變之緣由。國科會研究計畫。
鍾喜梅。(2012)。臺灣家族集團的控制層次:類型、緣由與影響。國科會研究計畫。
鍾喜梅。(2014)。家族集團股權與經營權安排的兩難 : 控制與制度觀點的辯證。國科會研究計畫。
鍾喜梅。(2017)。多樣性制度邏輯的衝突與調和—家族企業傳承與策略發展之思考。國科會研究計畫。
鍾喜梅。(2020)。從鑲嵌性代理者矛盾看會計師事務所在家族企業傳承中的角色。國科會研究計畫。
鍾喜梅。(2023)。家族企業傳承服務機構的組織間關係:制度邏輯,網絡與生態系統論之觀察。國科會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