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生活需要幽默」,但到底什麼是幽默感呢?
是講幾個好笑的笑話,還是滑手機看到迷因哈哈大笑?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陳學志教授提醒我們:「幽默是一種智慧,透過輕鬆而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世界與自身處境,甚至能有效轉化困難或壓力情境,達到適應與自我提升的效果。涉及認知、情緒、行為、心理、生理及社會各層面的運作。」
陳學志指出,過去許多研究在探討特定族群,例如原住民族時,便已經發現原住民族的孩子較有幽默的特質,但往往著重於他們所面臨的弱勢或困境,這種觀點不僅容易加深刻板印象,也忽略了這些族群潛在的文化優勢。因此,陳學志決定透過更積極、正向的觀點切入,重新審視原住民族和新住民等多元族群的優勢能力。
「我希望藉由強調幽默作為一種心理與社會資源,能協助個體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與人際互動的困境,而非只是博君一笑的消遣或娛樂。」陳學志眼神堅定地說。
陳學志認為,幽默並非單純的搞笑或取悅他人,而是一種較高層次對人性的觀點,本質在於它所承載的智慧和洞察力。
攝影/馬藤萍
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幽默
根據心理學家羅德‧馬丁(Rod Martin)等人提出的分類,幽默可分成以下四種:
1.「親和型幽默」:這種幽默像是人際間的潤滑劑,主要目的是透過友善、輕鬆的方式讓彼此關係更親近。例如朋友相聚時講的趣味故事、溫和的笑話,都是屬於這種能讓氣氛更輕鬆的幽默。
2.「自我提升型幽默」:這種幽默的目的在於調整自身情緒,化解負面感受,例如一位孩子面對同學嘲笑時幽默地回應:「我今天只帶了腦袋,沒帶耳朵,根本聽不到你在講什麼。」這樣不僅化解尷尬,更能鼓勵自己,展現內心的自信與樂觀。
3.「攻擊型幽默」:這種幽默以取笑、挖苦他人為特色,雖然可能引來短暫的歡笑,卻也容易破壞人際關係,像是常見的「諷刺式玩笑」或「揶揄式批評」,表面上開玩笑,實際上卻暗藏攻擊性,讓被取笑者感到不舒服或受傷。
4.「自我貶抑型幽默」:也就是透過自嘲來引起他人的歡笑,雖然偶爾可以拉近人際距離,但普遍認為,過於頻繁則可能傷害自己的自尊或自信。
幽默的四種分類。
繪圖/張力予
過去的研究多認為「親和型幽默」和「自我提升型幽默」最具穩定而深遠的心理效益,它能幫助個體在面對壓力或挫折時,以靈活、正向的態度重構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但有趣的是,陳學志指出,近年有研究揭示「自我貶抑型幽默」在情緒轉換上的潛力同樣不可忽視。
這一點在他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當個體在互動中運用自我貶抑型幽默,特別是結合『擬人』或『誇飾』等技巧時,能在維持笑點的同時,讓對方感受到放鬆與親近。」例如老師問:你怎麼沒交作業?我的回答是:我昨晚本來要寫,結果我的腦袋罷工了,還放假不補班。便是屬於結合擬人和誇示技巧的自我貶抑型幽默。
陳學志接續說:「這種幽默常被視為對自我的貶低,甚至會損及自尊,實際上,它在處理人際困境時,反而能有效降低他人的負面情緒反應,緩和衝突、化解尷尬。」換句話說,幽默不只是強者的餘裕,有時也是一種脆弱中的智慧:能嘲笑自己的人,往往能換來別人的理解與笑聲。
幽默理解與欣賞之匯合模式
幽默如何被大腦處理呢?陳學志也有說明:首先會經歷一個叫做「失諧偵測」的階段,也就是當孩子聽到出乎意料或不合常理的訊息時,大腦會產生短暫的困惑與驚訝;接著,大腦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失諧解困」,嘗試用創新的方式重新理解與整合訊息;最後則是「愉悅欣賞」的階段,當孩子成功解讀幽默的意義後,大腦的情緒系統,例如杏仁核(amygdala)與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就會活躍起來,產生開心、放鬆的感覺。
陳學志進一步提出了「幽默理解與欣賞之匯合模式」,在這個模型裡,幽默訊息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理解:一個是幽默的「結構」,也就是呈現的方式或技巧,例如雙關語、誇張或模仿;另一個則是幽默的「內容」,也就是訊息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意涵,可能是帶點諷刺、挑戰禁忌,或是令人出乎意料的觀點。
當我們的大腦察覺到幽默結構中的失諧時,就會啟動認知層面的解困歷程,也就是嘗試跳脫原本熟悉的思考模式,以更靈活的角度重新整合訊息,這種方式被稱為「基模轉換」(schema shift)。與此同時,大腦也會啟動情意層面的處理,去解讀幽默內容可能涉及的情感或社會意涵,幫助我們真正掌握幽默背後的趣味或深意。
這些科學證據不僅告訴我們幽默背後的運作機制,更讓我們理解,原來懂得幽默,不只是「覺得好笑」,而是大腦正在用一種更靈活、更有創意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 A flat, abstract illustration of a human brain showing three stages of humor processing: confusion (blue with a question mark), creative thinking (yellow with a lightbulb), and joy (orange with a smiley face). Each stage is shown in a separate brain region, with simple lines and warm colors.
「雙文化」優勢
從這個基礎出發,陳學志藉由一系列的幽默測驗和標準化量表研究發現,臺灣的原住民族孩子特別擅長「自我提升或親和型幽默」,也就是他們較不會透過嘲笑別人或貶低自己來逗樂,而是習慣用輕鬆、創意的方式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重新感到自在與開心。
「自我提升型幽默使孩子們能夠在面對挫折或困難時,更主動、更樂觀地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心態,有效降低內心的壓力與負面情緒,進而培養出更強韌的心理素質與正向的自我形象。」陳學志認為,這種幽默優勢,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社交技巧,更是來自他們獨特的文化資產與心理資源:「背後其實隱含著原住民族長久以來重視團體和諧、口語傳統與樂觀態度等深厚的文化背景。」
在原住民的社群生活中,幽默就像一種無形的「膠水」,無論遇到多大的難題,他們總是能用笑聲重新凝聚彼此,保持團體的和諧與凝聚力。這種文化特色清楚地反映在原住民日常的歌謠、口述故事與彼此互動之中,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培養出這種善用幽默化解衝突、拉近關係的能力。
陳學志將幽默融入在他的生活中,一如他自嘲笑說:「要定義幽默,其實就是沒有幽默感的人做得無聊研究。」
攝影/馬藤萍
除了原住民孩子,陳學志另一研究重點是新住民子女。過去社會多關注他們的語言與學業挑戰,但陳學志針對全臺灣超過六千名國中生(含1,491名新住民子女)的研究發現,這群孩子在創造性思考表現上,明顯優於一般學生。他說:「新住民子女從小經歷文化碰撞,因而具備靈活認知與開放態度,更少受刻板印象侷限,展現較高的好奇心、冒險精神與創造力。然而,雙文化經驗也帶來『涵化』(acculturation)的適應壓力。」
「涵化」指的是當一個人同時接觸兩種以上不同文化時,所經歷的適應與調整過程。以新住民子女為例,他們從小就在家庭與主流社會的雙文化環境中成長,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不同價值觀、語言及生活習慣的碰撞。他們並不單純地接受或拒絕其中任何一種文化,而是在內心不斷地協調、融合,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和平衡點。
「正因如此,涵化不僅是挑戰,更促進了新住民孩子的心理韌性與創造力,反而更能培養出靈活開放的心態與思考方式。」陳學志強調他們學會敏銳地察覺文化之間的差異,並且善於以創意的方式應對這些差異,化解適應過程中的文化衝突,轉化為寶貴的內在資源。
幽默是生活的藝術
陳學志後續以幽默優勢中心為取向,設計訓練課程,讓學生能夠有發揮幽默優勢及練習幽默應用的舞台。結果發現,加入適性材料的幽默教學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幽默感,且無論是原住民或一般生都有顯著的成效。他說:「當在課程中提供學生發揮幽默的機會,會使原本就具備幽默優勢的原住民學生有更多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而一般生則是在幽默的氛圍下,不用擔心犯錯而更願意去冒險。」
原住民族和新住民孩子的創造性幽默與思考能力,正是臺灣當前教育界應該關注與珍視的重要資產。誠如陳學志所強調,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夠看到這樣的文化優勢,並從中加以培養與鼓勵,將多元族群的幽默特質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動力,能更有效地協助孩子在學校中適應環境,具備信心的面對未來各種人生挑戰。
「幽默教育的核心,不只是讓孩子發笑,而是教會他們如何面對生命的裂縫與不圓滿。」陳學志堅定的說:「畢竟真正的幽默,是對自己和世界的不圓滿採取接納的態度,而這種接納,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也對於自身有更多的正面觀點與自信。」
採訪撰文/許凱傑
攝影/馬藤萍
編輯/張傑凱
陳學志(2017)。新住民子女認知與情意創造力表現之機制探討:內外複雜度、優勢取向和文化整合教學之調節中介模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陳學志(2018)。原住民及新住民學童的幽默優勢才能之機制探討及教學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陳學志(2020、2022)。以人際困境的幽默產出作業探討原住民與一般生的幽默產出之幽默程度及適切性差異並將其應用於幽默訓練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陳學志(2021、2023)。新住民子女認知與情緒創造力優勢之行為、神經科學及教學研究:文化暨冷、熱執行功能之調節中介效果。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