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氫離鈉假如設法」嗎?臺科大陳素芬玩轉數理課,提升學習動力

「學這個有甚麼用?」這可能是許多人求學時期,在課堂上遭遇學習困境時,最常浮現的疑問。

無論是化學繁複瑣碎的元素週期表,或是數學加入xyz的代數,都不易與日常生活連結。面對孩子「實用性」的疑問,這時老師、家長若是啞口無言,甚或敷衍的隨口一句:「反正你學就對了!」那可就錯過了建立孩子「任務價值」、改進學習情緒與學習動機的大好良機了!

根據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陳素芬講座教授的研究,如果家長和老師重視學習成效,只將重心擺在學科成績,往往會弄巧成拙。

更應該關注的焦點,是孩子對科目的學習情緒是否出現學習倦怠的情形,如果孩子太過挫折疲倦、反而會更不願意努力學習。

陳素芬長年觀察到,中學教育如同跑馬拉松,如何讓學生有正向的學習情緒和任務價值的認知,是關鍵。
攝影/汪正翔

傳統教育的數理課程,多數是紙上的驗算,學生難以應用於現實生活。學生不易自行發現科目與日常生活的關連、發掘其中的興味。陳素芬與跨國團隊長期合作,透過問卷,進一步分析學習情緒、社群軟體如何與學生成就互相影響,並提出建言。

她的研究更指出,讓孩子學得開心、有興趣,的確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效,「苦讀」與學習成就未必是等號。

是先喜歡科目,還是先得到高分?

陳素芬的研究發現,平均來說,在國中三年間,對於數學與科學(如生物、理化)等科目,負面情緒會隨年級增加,感到「學習倦怠」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

「我們的教育很像是跑馬拉松,讓學生越跑越累、越跑越沒興趣。」陳素芬於每學期第二次段考之後請學生填寫問卷,試圖了解國高中生在學期進行中,對於數學、自然、英文等主科的「學習情緒」與「任務價值」(task value)變化的情況。

「學習情緒」是當學生著重學習該科目時,情緒上的感受。分為正向如驕傲、開心、有成就感;或是負面如生氣、焦慮或是無趣等。

而「任務價值」則指學生是否認知到該科目的重要性、是否願意花時間、有耐心的實際投入身心去學習。

研究後發現,隨著課業的加重,越到國中後期的學生,對於自然科的負面情緒越來越高,並認為學習自然科「沒有用」,不應該耗費時間與心力在上面。

為什麼會這樣呢?

「長期以來,大多數的教育現場與家庭氛圍都比較重視成績,學生個人的學習興趣與個人動機常被忽略。」根據陳素芬的觀察,學習情緒對學生的短期和長期表現,都有很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她強調與其關切成績,更應著重於孩子的學習情緒:「國小高年級之後,孩子待在學校的時數變長,此時青春期的孩子也開始探索興趣,並希望有時間做自己的事了。因此,對於時間佔比最大的課業抱持高或低的學習情緒,便會連帶影響孩子的生活品質。」

另外長期來說,對於各學科的興趣與學習成就互為因果,也會影響未來就讀的科系選擇。最長遠的,當然就是影響未來的職涯選擇偏好。

孩子的學習如同在汪洋上載浮載沉,不能單靠補習或測驗提高孩子成就的傳統教育方法,關注學習情緒也同等重要。
繪圖/李昀

陳素芬從研究發現,學科成績與學習情緒,是彼此相關、互相影響的。她說:「有可能傳統上重視成績的風氣,影響了學生對於某科目是否抱持正向的學習情緒和任務價值。」

換句話說,學生如果在某個科目拿到好成績,就會覺得自己對於該科是有興趣的,也比較容易認同學習該科目的「有用」與「必要性」;而認同該學科的用途、擁有正向的學習情緒和興趣的學生,也相對容易獲得較高的成績。

反之,在成績上缺乏肯定的學生,也會很容易因此否定自己學習該科目的能力,對學習興致缺缺,感受不到科目的價值。成績不佳的學生更容易「學習倦怠」,也就更不容易獲得良好的學習成就,成為一個負向沉淪的循環。

因此陳素芬認為,以成績為主要目標,督促孩子用功讀書或補習,事實上更有可能適得其反。

提高正向情緒,擺脫學習倦怠

那麼實務上該怎麼做,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情緒,擺脫學習倦怠呢?許多老師試圖將教材遊戲化,採用更活潑的教學內容。

陳素芬與團隊曾針對國中的化學課程研發有趣的教案,選擇了最無聊的『週期表』章節做設計,採用常見的派對桌遊 UNO 牌的規則。學生需要根據週期表上的各式屬性數據,決定是否能出牌。

在實際課堂的演練中,學生的反應相當熱烈。九年級的學生分組進行,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又跳又笑,互相提醒週期表上的知識內容,當化學元素屬性成為遊戲裡的一部分,繁複的化學細節不再為了成績考試背誦,一轉而成為遊戲勝利的關鍵,就讓化學知識不知不覺擺脫了以往沉悶艱難的印象。

適當提供有趣的教材設計,花費相同的課程時間,不只讓學生學得更開心,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就。
圖片來源/Unsplash

除了上課的歡樂過程,課後的問卷也反映了遊戲化教案的成效,陳素芬說:「與採用傳統上課方式做複習的對照組相比,參與遊戲的實驗組學習的情緒都顯著正向。」

再且,陳素芬另外將每班學生依學期成績分為高分群、中分群、低分群,高分群的學習情緒一向高於低分群。但是參與遊戲的低分群,其學習情緒的正向程度,明顯高於上課複習的對照組高分群。

而在學習的成就上,也獲得令人振奮的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高分群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陳素芬提及:「成績好的學生,不管用哪個方式,成績都不受影響。但在中分群與低分群,參與遊戲的實驗組得分都顯著高於對照組。」

這樣的案例顯示,適當提供有趣的教材設計,花費相同的課程時間,不只讓學生學得更開心,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就。在孩子學習表現不理想的情況下,與其用威逼或補習的方式強制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課業上,或許設法增加學習興趣與動機更為有效。

破解「學這個有甚麼用?」迷思

由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臺灣學生的學習倦怠很強烈。

因此寒暑假與其強迫孩子補習先修學校的課業,不如讓孩子好好休息。陳素芬莞爾笑說:「寒暑假補習是一種假象,孩子就是第一次段考特別好而已。」

家長在意課業,不應該將分數成績當作與孩子主要討論的內容,反而應該轉從孩子的學習情緒,以及任務價值的認知下手。

陳素芬強調,內在的學習情緒需要長期培養,應從小在日常生活中,由情感面支持鼓勵,讓孩子不再害怕數理或國英文的學習,擁有從中獲得成就感的經驗。

家長應該轉從孩子的學習情緒,以及任務價值的認知著手,讓孩子體察到學習的正向。
繪圖/李昀

另外可以將學科的概念素材,與日常生活或孩子的興趣做連結,讓孩子感受到各科學習「實用」、「有用」的一面,才能培養長久持續的學習動機。

陳素芬在教學現場的另一項實踐,便試著將物理課帶到了學校操場上。

國中校園草地上,體育班的學生舉腳踢球射門,旁邊的同學舉起平板錄下足球移動的軌跡,使用平板裡的 App 加上了比例尺,換算距離加上時間,計算同伴的球速。

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計算自己的球速,與心愛的足球球星做比較。原本課堂上枯燥乏味、難以記憶的速率公式,在此成了理所當然琅琅上口的常識。

陳素芬分享:「他們在理化和數學課上都有學速率、加速度,但孩子在那之後都跟我分享說,從來沒想過可以這樣算自己的球速。」

對體育班的學生來說,有了實際應用的經驗,速率公式不僅不難,而且還很有用。使得課堂上覺得非常遙遠、很困難、不知道在講什麼的挫折感,被拋諸了腦後。

對學習成就不佳的學生來說,「學這個有甚麼用?」是師長們經常聽到的疑問,陳素芬認為這便是學生在負面情緒的累積下,所形成的學習倦怠。

「學習經歷太差的時候,沒有學習的動力、動機和熱情,都是很可惜的。」陳素芬補充,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學生像這樣,在課堂活動間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擺脫持續沉淪的倦怠感。

汲取新的知識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陳素芬希望孩子們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魅力。
攝影/汪正翔

 

採訪撰文/陳亭瑋
攝影/汪正翔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陳素芬(2016)。國中生之科學與數學學習倦怠長期追蹤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陳素芬(2018)。青少年之心理健康與學習數理的情緒。科技部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
陳素芬(2019)。學生數理動機信念與情緒之長期追蹤和多重學習情緒實驗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
Seetee, N., Chi, C., Dhir, A., & Chen, S. (2020). Validation of the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glish task value scales based on longitudinal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18.
Chen, S., Jamiatul Husnaini, S., & Chen, J. J. (2020). Effects of games on students’ emotions of learning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in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2(13), 2224-2245.
Astatke, M., Weng, C., & Chen, S. (2021).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