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胖虎剛才又欺負我!」這是知名日本卡通《哆啦A夢》主角大雄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的對話,動畫中幾個主要角色-大雄、胖虎、小夫、靜香等人,彼此是同學又是玩伴,大雄性格內向,學習較為遲緩,在劇中經常被同學言語攻擊或肢體傷害。
卡通中,大雄每每都因為向哆啦A夢借用未來的高科技道具,得以各種喜劇收場。或許是卡通為了增加趣味性的緣故,除了經常不見老師、家長的介入協助外,角色間的友誼關係似乎也未受影響。不過以現實的觀點來看,胖虎的毆打、小夫的辱罵,已構成「校園霸凌」。
假如卡通的故事發生於現實校園,胖虎、小夫、大雄、靜香四位同學以及他們的老師是否有意識霸凌事件正在發生呢?
霸凌防治,臺灣進行式
校園霸凌防治是全世界國家都重視的課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公布,校園霸凌防治最優秀的地區為北歐國家,芬蘭霸凌率只有1%,而全球大約5%。美國校園霸凌率高達30%以上,多因為槍枝氾濫、種族教育複雜,社會文化風氣等因素,導致校園霸凌層出不窮。臺灣因政府近年政策強制推行下,校園霸凌數字從10%降至5%,不但有明顯成效,甚至已為港、澳等其他地區學習的對象。
不過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能坐視不管?找主任、校長出來講明白?不然找議員、媒體施壓?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利銘副教授是臺灣首屈一指研究校園霸凌防治的學者,他呼籲各位孩子的父母應該先冷靜,不然反而很容易適得其反。
陳利銘提到現階段臺灣的教育體系,針對校園霸凌防治正在推動的政策,主要有學校生活問卷調查、強制通報兩大類。
前者藉由每年兩次(4月、10月)的問卷調查,教師能直接了解學生校園生活近況,提升教師能夠知曉校園霸凌事件的警覺性,進而介入與防治。
教育部學校生活問卷調查。
圖片來源/教育部「校園生活問卷調查網站」局部擷圖
另外強制通報政策指的是,規定學校主管單位若發現霸凌事件需於3日內召開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會議,展開處理程序,並於受理申請之次日起2個月內處理完畢。
陳利銘強調:「目前國際上認為最有效的校園霸凌防治方法是『全校投入法』(Whole School Approach),意思是防制校園霸凌需要校園全員投入,包括教職員、志工、學生等。」
校園內外組織完善的安全圈,霸凌事件出現的第一時間便能夠提供妥善的應對處理。
圖表製作/鄭瑋
相信專業的重要性,多方密切合作和有效溝通,家長相信教師、學校行政單位的專業,隨時保持密切聯繫,才不會容易讓反霸凌系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目前臺灣的學校教師普遍認為,成人巡視、通報系統、學校安全設施是最常執行也最有效的校園霸凌防治策略。」陳利銘接著說道:「檢視教師對反霸凌策略的知覺有效與否,可以預測反霸凌策略的執行情況。 」因此他也鼓勵教育現場的教師,多參加有關防治霸凌的研習或工作坊,接收最新資訊,唯有不斷進修,學而時習之,才能及時警覺,趁早防治校園霸凌。
是玩?還是霸凌?
霸凌事件是否就是眼前所見呢?該如何提早警覺呢?陳利銘長期研究「霸凌知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提出:「一個人心中對於霸凌事件嚴重性的感覺,會影響到對霸凌事件的態度。」
陳利銘認為:「知覺霸凌嚴重與否,影響到教師和學生想不想介入該霸凌事件。也就是『想不想管』。」
攝影/張傑凱
學生之間多少會因為動態的玩樂而有肢體接觸,有時候無意間動作較大,導致衝突事件的發生。老師或父母可能都遇過「他是故意的!」「我是不小心的!」兩種完全相反的辯詞,這時身為大人的您,會怎麼判斷呢?除去說謊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兩個人或多個人會因為不同的認知,而有相異的感受?
例如每個人對「熱」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40度的天氣已經很熱了,有些人敢泡在50度的溫泉,有些人則要喝85度的咖啡才覺得剛好。每個人因為各自的知覺,對於「熱」有不同的標準。陳利銘認為「霸凌」亦然,他強調:「知覺霸凌嚴重與否,影響到教師和學生想不想介入該霸凌事件。也就是『想不想管』。」
「知覺霸凌嚴重與否,影響到教師和學生想不想介入該霸凌事件。也就是『想不想管』。」
圖片來源/Unsplash
進入現代社會,霸凌已不只是傳統上的肢體霸凌、言語霸凌而已,關係霸凌及網路霸凌問題,也逐漸受到討論。關係霸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侵害,如對同學視而不見、拒絕讓指定同學加入群組、操弄人際關係、破壞受凌者的社會關係等。而網路霸凌指的是在虛擬網路上,進行或操受惡意批評、張貼不雅相片、影片等等。
陳利銘解釋說:「多重事件類別交錯出各自的『霸凌知覺嚴重度感受』,因此重視並認知個體間的霸凌知覺存在落差,便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他以量表數據呈現學生的霸凌知覺感受。依據肢體、言語、關係、網路等4種霸凌類別,加上力量失衡、意圖、行為結果等共有12種霸凌行為;設計96種情境,製作「知覺嚴重性分辨量表(perceived severity identification scale)」,收樣調查全台12所中小學。
「學生只要身心受創或感覺不舒服,就感受到霸凌知覺,只要感覺到霸凌,無論是何種原因、結果都不會影響到學生的霸凌知覺嚴重度。」陳利銘指出只有在肢體霸凌行為情境下,雙方力量失衡的時候,學生的知覺霸凌嚴重度相對會比較高。卻對行為的意圖或行為的結果,感受相對較低。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對霸凌情境的嚴重度評估,不會因為情境的不同而改變,反而會因為類別不一樣而有不一樣的感受。
學生認為最嚴重的情境是網路霸凌,其次是關係霸凌,第三為言語霸凌,最後才是肢體霸凌。一般老師比較容易觀察與介入的是肢體霸凌,也普遍認為肢體霸凌嚴重性高,然而,學生認為網路霸凌比其他類別的霸凌都來得嚴重。
霸凌知覺嚴重性會影響教師及學生是否介入制止校園霸凌行為的意願,因此陳利銘強調:「明確清楚學生對於各種霸行類型的知覺感受,是教師防止霸凌行為的重要關鍵。」因此他建議教育人員,應該要針對網路霸凌進行重點防制及宣導,以降低網路霸凌對學生的危害。
唯有縝密的防護網,才能接住更多受傷的孩童。
圖片來源/Pexels
事件未發生之前,普遍不重視
陳利銘提到臺灣普遍有一種狀況是,問題未發生之前,大多數人普遍都不重視。他語重心長地指出:「目前臺灣校園在霸凌防治與相關知識的訓練嚴重不足,老師們對於修習霸凌研習的主動參與意願低,多數是主任、組長、行政人員應要求而被動參加的。」
如果細數全台各師資培訓中心所開的課程中,校園霸凌防治課題教學的相關課程明顯較少。
「若能將校園霸凌防治議題列入師培訓練課程,或是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才能有效且確實將校園霸凌防治方法、知識與策略,讓教學現場的每一位老師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陳利銘期盼每位教學現場的教師,都能擁有合格的校園霸凌防治知識和處理專業,學生能在安全的校園環境下學習成長,家長也能安心讓孩子踏進校門。
採訪撰文/宋品璇
編輯/張傑凱
攝影/張傑凱
陳利銘(2015)。防制校園霸凌安全學校的方案策略及其效益之研究。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陳利銘(2014)。校園霸凌知覺嚴重性的影響因素及影響路徑之研究。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陳利銘(2012)。中學生校園霸凌介入意願之研究。專題研究計畫 (新進人員研究計畫)。
外部網站補充:教育部反霸凌專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