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自然之美的版畫,中央謝佳娟帶你欣賞英國貴族如何在土地上作畫

全文朗讀:

 

查茲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
圖片來源/unsplash

沿著蜿蜒小路駛進英國德比郡(Derbyshire),從遠處就能望見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大宅坐落在綠林草地中央。這裡是電影《傲慢與偏見》的拍攝地點──查茲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從16世紀至今皆為卡文迪什(Cavendish)家族所有。

遊客行經林蔭大道、幾何花壇、階梯噴泉,還有湖泊、迷宮、溫室散落四周。進入宅邸,大廳牆上掛著歷代公爵肖像畫和精緻織毯。30多個房間圍繞長廊分布,收藏16至19世紀的歐洲繪畫、雕塑、中國瓷器等。離開前,還能在禮品店購買莊園特製的果醬、蜂蜜、茶點。

這類大小不等的貴族鄉間別墅(country houses),在英國境內約有數百座,多是17、18世紀的貴族領地。隨著時空變遷,部分後人將房產交付予英國國家信託(National Trust),做為文化遺產由國家負責維護管理,並將莊園開放大眾參觀、租借,也有許多仍由後代擁有並居住。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謝佳娟提到:「我在英國留學時,就喜愛走訪鄉間別墅,也在美術館的版畫室、版畫藝廊和舊書攤,探尋描繪鄉間別墅的版畫作品。回國後將這項嗜好發展為研究,發現18、19世紀鄉間別墅版畫集的興起值得關注,尤其這類出版品可說形塑了貴族私宅轉變為供大眾觀看、參訪、評論的對象,甚至成為英國國家品味象徵這一連串的現象。」

翻開以油畫、水彩畫為主流的西洋藝術史書中,介紹版畫和版畫家的篇幅往往非常有限。不過謝佳娟強調,在攝影尚未通行的年代,版畫因其複製性與傳播性,反而扮演著傳遞知識和資訊的重要載體。
攝影/楊秉騏

紀錄莊園風景的視覺證據

1707年,來自荷蘭的倫敦書商(David Mortier,1673-1728)收購了荷蘭繪圖師暨版畫家尼夫(Leonard Knyff,1650-1722)和約翰內斯‧吉普(Johannes Kip,1653-1722)的鄉間別墅版畫,出版第一部英國貴族鄉間別墅版畫集《大不列顛圖說》。隔年,又以法文版出版至歐陸,向歐陸介紹英國的建築庭園景觀。

「如果你今天擁有這麼龐大的家產,一定會思考要設計什麼樣的建築?要不要建造法國流行的幾何花園?土地怎麼利用?種哪些經濟作物?」謝佳娟笑說,別墅版畫集的出現是由出版商主導的,進而面向國際市場,歐洲各國透過這些印刷品彼此流通資訊。英國人看到法國的王宮、義大利的莊園,而英國的鄉間別墅也可以被歐陸看到,這是一個互相觀看和效仿的過程。

《大不列顛圖說》陸續出版四冊後,激發更多的貴族委託畫家繪製房宅肖像(house portrait)、地產肖像(estate portrait)。圖為畫家吉普於1719年出版的舍夫寧莊園(Chevening House)版畫,除了展現了當時流行的鳥瞰式繪圖和綿延到天邊的開闊地景,還可以看見畫中有一條大型花園運河,隔開兩側整齊劃一的對稱庭園。這樣的繪圖形式不只突顯擁有者的財產和威望,也是土地測繪、紀錄田產的視覺證據。
圖片來源/wiki

創造「如畫風景」,莊園美學的轉變

1720年代後,鄉間別墅的庭園造景和版畫手法都出現轉變。從1739年出版的斯托庭園(Stowe Gardens)系列版畫可以看到,鳥瞰視角轉變為地面平視,不再強調恢弘的幾何式花園,出現更多蜿蜒步道、草地、橋、點景建築,為「遊園」增添景致和樂趣。

「這個時期的版畫不再是強調一眼看透的土地幅員,而是人能走進土地,悠遊其中。」謝佳娟強調,從版畫構圖和視角變化也可以看到英國風景畫的興起和「人的移動」有關。「當時旅行文化興起,旅途中要看什麼?什麼樣的風景會賞心悅目?畫作和文字表述都在關心這些事。土地除了經濟利用,貴族們也希望是自然的、美的,因而試圖去改造土地的功能與面貌。」

這幅約1750年的版畫,前景可看見人們漫步、遊憩,顯示斯托庭園雖然是私人房產,也開放遊客參訪。1739年出版的斯托庭園系列版畫也讓斯托庭園成為18世紀中葉最受歡迎,甚至是法國遊客必訪的英式庭園。
圖片來源/wiki

既然要改造土地,就需要尋求理想的視覺參照。於是這些英國貴族從自己收藏的歐陸畫作中尋求靈感,特別是活躍於羅馬的克勞德(Claude Lorrain,1600-1672)的風景畫,就被當時的人公認是「美」。

「像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曾說,『園林造景就像在土地上作畫』(All gardening is a landscape painting.),所以自然風景如何轉化為莊園土地,然後又被描繪成一幅風景畫,這是一個交互參照的過程。」

18世紀中葉,為許多英國貴族改造庭園的設計師布朗(Lancelot Brown,1716-1783),就被比喻為「英國的克勞德」,讚譽他的庭園設計就像創造「如畫風景」(Picturesque)。布朗透過人為的整地、治水、植樹,呈現彷彿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美」,成為英國園林和風景美學的代表,也影響了後續鄉間別墅版畫的風格。

克勞德創作於1677年的畫作《Landscape with the Voyage of Jacob(雅各布遠洋風景)》
圖片來源/wiki

從地誌景觀到風景畫

相較於布朗的地景改造,與他同時期的畫家威爾森(Richard Wilson,1714-1782),曾旅居羅馬七年,則將克勞德風景畫模式帶回英國,成為描繪英國鄉間別墅最成功的一位。

「鄉間別墅的風景在過去往往被認為只是地誌景觀畫,大概在威爾森之後就比較會被認為是風景畫的一種」,謝佳娟說。對莊園主人來說,此時要彰顯的不再是自己擁有多少土地,而是透過庭園造景和畫作實現古典理想風景的嚮往,藉此表現個人品味。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恬靜幽遠的風景畫面,也成為18世紀後期英國鄉間別墅版畫的主要特色,並透過版畫大量流通,連帶影響到18、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如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等人。

謝佳娟進一步提到,許多後來被認為是英國風景畫的重要作品,畫家描繪的其實都是莊園一景,只是構圖讓觀者的領略不局限於莊園本身,更自然地將其認可為風景畫。「所以英國鄉間別墅這個空間場域是很重要的,它是提供英國風景畫發展的基地之一」。

威爾森畫作裡的人物面容模糊,拄著拐杖、在湖邊寫生、垂釣,淡化了遊園社交的喧鬧,散發寧靜氛圍。圖為1758年到1760年間威爾森的畫作《Wilton House from the Southeast(從東南方向看到的威爾頓莊園)》
圖片來源/wiki

當藝術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國家品味

早期,英國鄉間別墅版畫多是透過單張發行的形式流通。後來,出版商推出6張一套的形式,讓讀者從不同角度欣賞莊園風景,又有類似故事畫的敘事效果。

1779至1786年間,版畫家瓦茲(William Watts,1753-1851)發行《貴族與鄉紳莊園版畫集》。(Seats of the Nobility and Gentry)跳脫6張一套的形式,將過去陸續出版的84張版畫,配上文字,集結成「冊」。同時,這些版畫開始作為書籍的插畫應用,更拓展鄉間別墅圖像的流通,強化大眾對於鄉間別墅的認知。

這段期間,正值英國境內旅行風氣興起,旅行指南、遊記等文字出版品迅速發展,在18世紀下半葉達到巔峰。有趣的是,最早的鄉間別墅參訪指南,紀錄的重點不是別墅和莊園,而是宅邸內的藝術收藏。

1779年出版的《貴族與鄉紳莊園版畫集》其中一頁內頁。
圖片來源/wiki

「在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於1824年成立以前,英國鄉間別墅就像一間間私人藝廊。除了在英國購得的歐陸畫作,還有主人前往歐陸「壯遊」(Grand Tour)時收購的藝術品,甚至有某些畫作的價值超越宅邸本身這樣的傳說。」謝佳娟提及,這些收藏以目錄的方式編纂出版,一方面是貴族彰顯自身地位和品味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回應了當時知識份子呼籲培養「藝術公眾」,提升大眾藝術識讀能力的社會壓力。

「面對歐陸的藝術成就,當時的英國畫壇一直有一股焦慮感,他們不斷呼籲要建立英國畫派、培育新畫家、收藏家應該要多支持本地藝術家。一方面他們向歐陸學習,一方面又希望發展出英國特色」。在這股風氣下,鄉間別墅的藝術收藏自然被認為應該承擔培養英國公眾藝術品味的責任。

所以當時的英國人,可能會拿著參訪指南,前往某間鄉間別墅。對照書中的空間進程,穿梭在各個房間,並對照目錄編排一一欣賞房內陳列的藝術品。

1818至1829年間,尼爾(John Preston Neale,1780-1847)發行的《貴族與鄉紳莊園景觀》,使英國鄉間別墅的出版達到高峰。謝佳娟提到,18世紀下半葉,藝術鑑賞能力已成為有教養的社會階層共同關注的文化面向。貴族的鄉間別墅也從「私人」宅邸走向知識分子關注的「公領域」,不僅開放參觀,公眾還會對其藝術收藏發表評論。鄉間別墅已成為公共化的國家品味,成為足以代表英國國家財富和文化內涵的藝術風景。

謝佳娟梳理時常被排除在主流藝術史之外的版畫媒材,彰顯出一條藝術知識如何再現、傳播、產生影響力的路徑。
攝影/楊秉騏

美術館之外的藝術寶庫

謝佳娟說,去英國之前,對版畫並沒有太多接觸,「但到英國之後就變成一種日常,小小的城鎮也會有版畫藝廊,很多藝廊都有賣版畫,他們的文化幾百年來就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風景畫的發展有不同的支線彼此促成。鄉間別墅版畫算不算風景畫?如果從整個發展脈絡來看,應該有鄉間別墅版畫的一席之地。」

謝佳娟走訪過十多座鄉間別墅,她說還有太多沒有機會探訪;也因為不少鄉間別墅仍維持私人所有,很多藝術收藏還沒有機會出現在世人面前。「對藝術史研究者來說,如果只看美術館裡的作品,只是看到一個面向,而這些鄉間別墅的藏品,就是美術館之外的一個寶庫。」

版畫在西洋藝術史中,或許只有寥寥數語;而英國鄉間別墅,在英國風景畫史中,大概也只獲得有限的關注。這個時常被排除在主流藝術史之外的邊緣媒材,在謝佳娟的梳理下,彰顯出一條藝術知識如何再現、傳播、產生影響力的路徑。

採訪撰文/黃詩茹
攝影/楊秉騏
編輯/張傑凱

研究來源:
謝佳娟(2011)。藝術收藏、旅行書寫、與圖像製作:十八世紀後期印刷文化中的英國鄉間別墅。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謝佳娟(2013)。紙上畫廊與藝術史建構:1760-1830 英國繪畫收藏圖冊的興起。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謝佳娟(2016)。建構英國風景畫傳統:『英國畫派』在十九世紀的形塑。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謝佳娟(2019)。從十八世紀英國版畫商銷售目錄看景觀/風景版畫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
謝佳娟(2020)。風景再造:觀看J.M.W. Turner與John Constable及其同代畫家的鄉間別墅景觀畫作。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