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一人救五人在道德上是否允許? 中正祖旭華:閱讀經典小說可幫你判斷!

圖片來源/Pixabay

一輛電車正在軌道上快速奔馳。假設你是電車的駕駛員,突然看到前方的軌道上躺了五個人,這五個人被繩子綁在鐵軌上動彈不得。當你正想要煞車的時候,發現煞車壞了,你很清楚,若電車撞上去,這五個人一定一命嗚呼。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鐵軌有一個分岔,分岔上躺了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人。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把電車轉向這條分岔的支線,如此一來只會撞死一個人,救回五條性命,請問道德上你應該如何做選擇?

該不該「犧牲一救五」?不同的道德理論,有不同主張

電企劃腳本/陳康寧、林俊孝 美術設計/黃嬿羽

在當代西方的倫理學理論中,以「義務論」(deontological ethics)和「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為兩大主流。「效益主義」主張,行為是非對錯的判準取決於效益原則。一個行為是對是錯,要看該行為能否帶來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如果一個行為能夠換來絕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那在道德上就是對的。

相對於「效益主義」,「義務論」則強調行為的是非對錯是取決於該行為是否違背了道德上我們有義務要遵守的原則,如「不可殺人」、「不可偷盜」等等,如果違背了這些義務原則(deontological principles),即便該行為可以為絕大多數人帶來最大效益,該行為仍然是錯誤的。

從「義務論」的角度來看,「殺一救五」是不對的,因為這麼做違背了「不可殺人」的原則。相對而言,「效益主義」則認為「殺一救五」是對的,因為犧牲一條人命可換回五條人命,符合效益原則,可促進絕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

「義務論」認為,「殺一救五」是不對的,因為這違反了「不可殺人」的原則。
圖片來源/Pixabay

道德個別主義 VS 道德原則主義

不管是「義務論」或「效益主義」,你可以注意到,都是一種以「原則」為主要道德考量的理論。不管情境怎樣,原則都是道德考量的唯一依據。「義務論」認為義務原則是道德判斷的依據,而「效益主義」則以效益原則為依歸。

「效益主義」則認為「殺一救五」是對的,因為犧牲一條人命可換回五條人命,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益。
圖片來源/Pixabay

相較之下,「道德個別主義」(moral particularism)則認為要回到具體個別的情境來考量道德判斷。他們認為靠抽象原則,不能有效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對比於「道德個別主義」,「義務論」或「效益主義」可視為「道德原則主義」,因為兩者都主張原則才是決定行為是非對錯的唯一核心考量。

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祖旭華說:「道德個別主義在二十世紀末逐漸抬頭,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倫理學理論。」道德個別主義批評道德原則主義,過於強調抽象的原則。因為一般人在具體情境中的道德思考,往往相當複雜、多層次且充滿各種變數,無法用簡單的原則來概括。

道德個別主義主張,在思考行為的是非對錯時,要從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將所有相關於行為是非對錯的特質考慮進來,像是行為的動機、行為涉及的對象的身分、行為者與對象的關係,以及行為帶來的結果等。

祖旭華表示,「道德個別主義」在思考行為的是非對錯時,要將具體個別道德情境中,所有相關於行為是非對錯的特質考慮進來,包括行為的動機、涉及的對象身分等。
攝影/黃怡豪

進行道德考量時,有沒有重要的相關因素被忽略?

以「電車難題」來看,道德個別主義不會直接判斷「殺一救五」是道德上對或錯,而是會進一步思考,在這個道德情境當中,有哪些是重要的道德相關因素,且必須納入考量。當我們把這些複雜的因素加以考量之後,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例如,躺在鐵軌上的這些人是誰?這些人是否願意被犧牲?他們為什麼被綁在鐵軌上?

「做這決定的駕駛員,跟那被綁在鐵軌上的六個人,有沒有甚麼特殊關係?如有沒有親屬是在特定的一邊?這都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道德判斷。」祖旭華緩緩地說,當然,他強調,這個因素並不是唯一的考量,還要考慮到躺在支線鐵軌的那一個人,會不會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另一邊的五個人?此外,那五個人,是否寧願自己被撞死也不希望另一邊的那一個人被犧牲掉?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得知鐵軌上的那六個人的意願的話,那麼他們的意願也要納入考量。

現在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支線的那個人是駕駛員的母親,那麼我們大概會傾向認為,駕駛員不改變電車行駛方向,讓失控的電車撞死五個人,在道德上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更換一下身分,在支線的那一個人是窮凶惡極的連續殺人犯,或者垂死之人,而另一邊則是五個小學生,那我們或許會傾向認為,犧牲那連續殺人犯或垂死之人,在道德上是比較可被接受的。

「道德原則主義」由於強調道德原則是客觀、普遍的,因此可以適用在每個道德情境中。在思考道德問題時,也往往抽離掉具體情境的複雜性。反觀「道德個別主義」則認為,「道德原則主義」很容易把相關道德因素給排除掉,所以我們必須回到當下所處的具體情境,把重要的道德細節等都納入考量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即便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眼神,也可以是道德相關因素

也許你會質疑,假定我們所面對的道德情境是複雜的,而且必須要在當下緊急地做出決定,這時候做決定的人通常無法考慮那麼多,但「道德個別主義」卻要求我們把將所有道德上相關的因素都納入考量,在當下的緊急時刻,我們要如何滿足此要求呢?

圖片來源/Pixabay

「道德個別主義」很強調道德敏感性的培養與其重要性,當行為主體擁有了道德上的敏感性,他可以比較正確且迅速地察覺具體情境中的道德相關因素。相對而言,「道德原則主義」因為過份仰賴於原則,而往往忽略了,原則所未觸及的一些行為的細節(如行為時的表情、眼神等),在某些場合中,也可以是重要的道德相關因素。

祖旭華舉了一個例子表示,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一般而言在道德上是令人讚賞的行為,但如果有一位富商把錢交到窮人的手中時,不經意地流露出驕傲、鄙視的表情或輕蔑的眼神,那麼他本來具有正面道德意涵的助人行為,可能因此失去其道德上的適當性,甚至變成了具有負面意涵的炫富行為。

道德上敏感性,可透過細讀具倫理意涵的經典小說培養

既然具體情境中的道德因素是複雜、多層次的,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什麼因素需要納入道德考量呢?或者說,我們要如何培養道德「敏感性」,透過觀察人的言語、表情、手勢與反應,來判斷出對方是否真誠?又或者正在欺騙你?即使是欺騙你,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祖旭華師承當代美國哲學家瑪莎‧納思邦(Martha Nussbaum)的想法,他認為細讀具有倫理意涵的經典小說,可以幫助人們培養道德上的敏感性。因為細讀這些著作,我們可以瞭解這些小說人物面臨的道德掙扎,以及他們面對抉擇時,背後的心路歷程與想法。因此,這些對小說人物的詮釋,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作出更好的道德判斷。

祖旭華認為,道德上的敏感性可透過經典小說的精讀來培養。
攝影/黃怡豪

祖旭華進一步解釋,具有高度道德敏感性的讀者,可以從小說中的言外之意或一些細節上,解讀出小說人物的道德面貌。對於道德敏感性還未完成成熟的讀者,也可以透過平日閱讀累積,或者藉由書評、讀書會等有經驗讀者的帶領下,增加其敏感性。

 

讀者們可以彼此比對個人的詮釋與解讀,透過交詰攻錯的過程,找出道德感知上的盲點,進而增進對於道德相關因素的敏感性。

祖旭華補充說:「小說家或許不會直接告訴讀者小說人物的忠奸善惡,而是透過人物間對話,以及內心的獨白來呈現。」他舉了日本小說家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為例子。

這本小說的主人翁小野是一位畫家,二戰結束後,當小野回憶述說他過往的藝術生涯時,對於他曾經為日本軍國主義宣傳的不名譽往事,往往避重就輕。其說詞表面上聽起來,似乎大義凜然,不小心的讀者可能會誤以為小野是一個剛正不阿,不求名利的人。但如果我們注意到其說詞中的反覆與曖昧,我們應該會對小野的道德人格,有不同且更精確的解讀、評價。

攝影/黃怡豪

除此之外,祖旭華也認為電影欣賞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道德的敏感性,因為故事情節、人物對話、互動、內心獨白等,都能呈現出許多當下情境的相關道德因素。簡言之,道德個別主義為西方倫理學帶來嶄新視野,更顛覆了傳統上以原則為核心的倫理學框架。

採訪撰稿/陳康寧
編輯/林俊孝
攝影/黃怡豪

研究來源
祖旭華(2016 – 2020)。倫理學與美學個別主義及其相關議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