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少數的滿族,如何在攻略大量國土後,得以穩定治理?是師大歷史系葉高樹教授深究的問題。
攝影/林俊孝
在你我熟悉的清宮劇中,大清是個充滿宮鬥、蕭牆之禍、奸臣誤國等怪異故事的朝代。甚至許多歷史書籍也告訴我們,滿清政府腐敗、殘忍、顢頇,使中國人變成東亞病夫,遭受列強侵略,終致覆滅。但他們從一個邊疆的少數民族,迅速強大,佔領人數差距懸殊的中國,還統治了近300年,還是相當令人佩服。滿清政府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師大歷史系葉高樹教授一聽到這個問題,就說:「對清史研究者而言,『滿清』其實是歧視性用語。漢人的王朝並沒有稱為『漢唐』、『漢宋』、『漢明』,為甚麼清朝就要叫『滿清』?就是認定這些外族統治中國是有問題的。」
過去許多帶著民族主義觀點的論著,總對清朝充滿負面評價。葉高樹為了學習清史並看懂滿文史料,碩班期間每週到政大邊政所(今民族系),跟隨莊吉發(1936年—)老師學習三年多滿文。「清朝怎麼成功統治中國?」正是葉高樹重要研究主題之一。
策略一:好好照顧你的飯碗
順治二年恢復科舉考試,化解眾多讀書人的焦慮,得以繼續追求功名利祿。圖為明代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清朝能征服中國,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能驅策來降的明朝將領。為甚麼做得到這一點?因為他們能善待降將。葉高樹認為,以往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常指吳三桂(1612年—1678年)、尚可喜(1604年—1676年)等漢人軍事將領是漢奸;但從某個意義來說,他們也是清朝的開國功臣,而清廷對他們不吝封賞,甚至後代子孫享有世職保障者也大有人在,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能長久立足中原。
這種穩定人心的策略不止一舉,順治二年恢復科舉考試,也化解了很多讀書人的焦慮。葉高樹指出,在科舉考試的制約下,讀聖賢書與功名利祿畫上等號,當讀書人的前途不因「異族」統治而受影響,他們的反抗心理就會降低很多。
研究元史的學者們研究指出,在蒙古統治下,漢人大約經過30多年之後,接受自己是元朝人的事實;葉高樹分析,清朝也差不多。漢人剛遭受亡國之痛的時候,當然都很憤慨,但時間一久,大多數人都希望恢復安定就好,因此到了康熙12年(入關30年),吳三桂起事,發布充滿「民族大義」的〈反清檄文〉,追隨者只有從遼東帶來的舊部屬,新生代受感召的寥寥無幾。時間會改變一切,是無法抗拒的歷史法則。
策略二:一家人不打一家人
滿人入關後,從歷史、信仰等,不斷強化滿漢一體。圖為1699年康熙帝讀書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清史研究中,「滿人有沒漢化?」是重要的議題──清朝能成功統治中國,是因為他們變成漢人的樣子嗎?葉高樹認為:「與其說滿洲人漢化,不如說滿人皇帝把漢文化納為洲滿文化的一部分。」
滿人入關後,不斷做出各種論述,證明滿、漢文化「同源」。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曾說:「滿人的舊制,多合經書古典。比如滿人帶馬必用右手,牽狗必用左手,《禮記》也這般記載。相關案例到處都是。」乾隆(1711年—1799年)更編《滿洲源流考》,命大臣「博稽史傳,參證群書」,考證滿洲歷史可以對應中國史書的哪段記載、漢人哪些習俗與滿人相近,以此證明滿洲文化淵遠流長,且滿漢具有眾多共同點。
但這些考證是否事實?葉高樹微笑:「其實想像成份居多,但最重要的是人民能相信。」他們這麼做,一方面可以抬高滿洲的地位,加強滿人的自信,以鞏固少數統治多數的優勢;另一方面,作為懷保萬民的帝王,要超越族群界線,海納百川。皇帝視漢文化為滿洲的一部分,推演出滿洲傳統的內涵與漢文化一致,縱使「偏離事實」,還是能滿足漢人的心理,促進滿漢融合。
影響所及,嘉慶年間有位叫索寧安的旗人,說上古的禮遭到秦朝的焚燒,在中原已沒留存,所幸東北未受波及,所以滿人能將古禮保留至今。他們舉出種種例子,證明無論在民俗、禮制或信仰,滿人、漢人都有許多相似性,應有相同淵源。滿洲的地理位置,又與上古時代的商民族接近,薩滿信仰和商人多神崇拜、重視祭祀、凡事問卜的的宗教形式相似,其實很容易讓他們能藉此「考證」出「滿洲禮固殷禮」。
策略三:我會尊重、學習你的文化
無論漢滿蒙回藏,清朝皆採尊重、包容態度調和各族。
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乾隆御製戒博迦羅漢唐卡》(1795年,局部)。
東北是滿洲的「龍興之地」,生活領域與各群族相接,他們對異文化並不陌生。強大的蒙古就在隔壁,要怎樣跟他們相處?去遼東做生意碰到漢人,要怎樣跟他們往來?則必須要學習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才足以溝通、談判、做生意。滿族學到面對強勢族群時,要怎樣存活,怎樣對抗,或與之融合。因此滿人1644年入關,三年就征服江南,控制整個中國,突然擁有這麼大的土地、這麼多的人,卻管得有板有眼。他們早就學到:擁有開放包容的心,可以解決一切矛盾。
葉高樹說:「我採取『因俗而治』的策略,讓各族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但是你必須承認我的統治權。」你講漢語,就仍舊講漢語,蒙古語仍舊蒙古語,不強迫講滿文。漢文化中心的政權是必須講漢語,不允許被統治的其他族群講母語;滿人則因順其俗,盡量讓人民保持原狀。
因此,漢人喜歡儒家,就給你大肆宣揚;佔領西藏,就支持藏傳佛教;蒙古人信仰黃教,那就提倡黃教。學者總說清朝皇帝是兩面人,面對滿人時是滿人,面對漢人是漢人,但正面來看,其實就是他們都有開放包容的心,能夠將順其美,因俗而治,不讓被統治者感受到太大的改變。
順治十年,達賴五世(ངག་དབང་བློ་བཟང་རྒྱ་མཚོ་,1617年—1682年)從西藏來覲見。滿人官員說皇帝要出城迎接,漢人官員卻覺得天朝皇帝怎可如此?在宮中接見就好。適逢天花流行,後來就約在北京城外相見。可見清人剛開始對各族群是平等相待、尊重包容的,故其治國方法,也是因順多於強制。
策略四:該堅持的,絕對堅持到底
薙髮易服為清廷不可放棄的底線,讓漢人表明臣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然,清廷還是有用強硬手段進行統治的一面,比如堅持「薙髮易服(強迫漢族男子剃頭綁辮子、改穿滿人的服飾)」,這是為了「別順逆」,讓漢人表明自己願意接受清廷統治,否則「留髮不留頭」,用恐怖的殺戮對付不願降服的人。清廷面對漢人,一直都使用兩面手法,維持其統治權。
另外,清朝皇帝始終堅持滿人必須保持騎射的技能,且從未放棄自己的語言、風俗信仰和生活方式,並不因為環境改變而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
葉高樹強調,滿人堅持主體性,就算最後王朝滅亡了,歷經戰亂、逃難、分崩離析,滿族卻能保存至今,持續傳承。「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歷史也會因時代思潮而有不同的詮釋。過去民族主義史觀對清朝有負面的看法,現在雖已不同,隔幾十年後時代思潮變了,不知又會怎樣。但只要不放棄主體性,你的民族就始終有資格參與歷史的詮釋。」這是葉高樹認為滿人非常值得學習之處。
高樹強調,滿人堅持主體性,儘管王朝滅亡,經歷戰亂、分崩離析,至今滿族仍持續傳承著。
攝影/W. Xiang
採訪撰稿/梁偉賢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