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湯匙的繼承者們?逢甲佘日新談「二代接班」的酸甜苦辣

提起「企業二代接班人」,腦海中不禁浮現電視新聞上的「鬥爭」畫面。「四子閃退經營權之爭」、「兄弟鬩牆,股份全給二房獨子」等各式聳動標題,佔據新聞版面。外行人把家族鬥爭當成娛樂新聞來看,內行人卻感到山雨欲來。影響範圍不只是家族成員,更包含了員工、消費者、投資人、乃至一條產業鏈。

鑽研臺灣企業多年,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佘日新表示:「在臺灣,有超過98%的公司都是中小企業,且又多屬家族企業(Family business)。倘若內部出現接班問題,便會對臺灣的產業結構造成。所以,那些家族企業二代、三代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外界難以想像!」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講座教授佘日新
拍攝/馬藤萍

富不過三代?

「家族企業也需要面對經營績效。」佘日新表示,「接班」始終是家族企業內的一大挑戰。倘若接班不順利,損及個人財富及成就事小,更嚴重的可能是導致整個事業體空轉。

依據《2023全球暨臺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在臺灣的家族企業中,有54%的經營權仍掌握在創始人手裡,43%由第二代接班,僅有3%傳承到了第三代。其中,有20%的掌門人的年齡已達65歲以上。綜觀全球趨勢,第三代經營的家族企業高達28%,65歲以上的掌門人比例也僅有13%。

佘日新表示,基於各國國情文化不同,當然會有所差異。但以臺灣來說,相關數據說明了我們的家族企業在傳承上,確實面臨了卡頓。

至於是哪裡出了問題,不難看出「同儕競爭」是一大癥結點。「之所以難以交棒,除了是多數長輩不願放權以外,更是因為同時間有太多同輩競爭者。各式案例,新聞已多有報導。」

「也許在外人看來,家族企業的接班問題猶如娛樂新聞。但對於潛在的接班人們來說,不僅要憑實力獲取認同,還得『搞好關係』——從其他家族成員、公司員工到外部合作廠商等等。換言之,如何經營好家族企業,既牽涉個人能力,又隱含人情世故。」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許多年輕的二代、三代傾向「自立門戶」。不必再整天憂心忡忡自己是否成為接班人,更可以藉此擺脫家族束縛,一展身手。

然而,此現象對家族企業來說十分不利。倘若胸有抱負的繼承人皆選擇自行創業,不僅會導致家族企業面臨老化、流失人才,雙方還可能變成競爭對手的關係。

佘日新因此認為,既然家族企業作為臺灣產業結構的根基,那麼關心他們如何擁有良好的接班機制十分重要,這不只是某個茶餘飯後的話題。「50年代的臺灣經濟起飛,家族企業有著功不可沒的角色。如今面對全新的產業環境,我們能否再創造下一個經濟奇蹟,同樣需要家族企業能夠與時俱進。」


由跨國會計機構資誠(PricewaterhouseCoopers)每兩年進行一次的「全球暨臺灣家族企業調查」(PwC Global & Taiwan Family Business Survey),提供外界了解家族企業發概況。
資料來源/《2023全球暨臺灣家族企業調查報告》,頁23。圖片美化/馬藤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事實上,對於家族企業接班人的考驗,遠不止如何在眾多人選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公司掌舵手後有何表現,才是挑戰的開始。

佘日新分享道,這些接班人在掌握家族企業後的行事作風,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避敗型」與「求成型」。避敗型的接班人重視「避免失敗」,因而傾向維持上一代人的經營模式、保守行事。但若是求成型的接班人,則更願意接受創新思維、調整策略。

「有趣的是,為了避免被祖父輩認為太過躁進,晚輩有時會選擇先收斂自己,遵守前人的作法,在公司內仔細觀察、沉潛學習。待順利接班,確認自己已握有實權,再開始大刀闊斧。」

「這並非一件易事,我們都清楚往往規模越大、越資深的企業,轉型困難度就越高。過去的輝煌成就,容易讓人產生未來也能持續如此的幻覺。因而家族企業有賴持續注入『新血』,才能長久經營。」

尤其著眼當前的產業局勢,新一代的企業經營者其實也不得不求新求變。佘日新指出,過去臺灣的產業以製造業而聞名,但如今是個科技時代,產業轉型的重擔自然落到了接班人的肩膀。加上許多新的產業情勢,比如歐盟為響應節能減碳而祭出的「碳稅」措施、東南亞新興市場的形成等等,都是祖父輩未面臨過的挑戰與機會。

對內,他們可能要處理結構組織的調整、新工作方法的應用等等。對外,不論是傳統製造產業如何導致智慧化系統而升級成為「智慧製造」、抑或是國內服務業如何再向海外擴展。從實踐新技術到開發新事業,全都仰賴繼承者們的「服人」與「創新」能力。

當「環保」與「科技」已成為顯學,對於高污染、重人力的傳統製造業接班人而言,轉型任務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
Unsplash

「自己人」vs.「專業經理人」

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也經常跟「專業經理人」相比,普遍認為後者更加專業、公正且有效率。但佘日新想破除刻板印象,讓外界了解家族企業的獨特優勢。

首先,家族企業最被人詬病的無非是「只用自己人」。但也正因如此,家族企業往往能展現出一般企業所沒有的家族榮譽感。佘日新舉例:「義大利的產業結構與臺灣相似,都是家族企業撐起國家經濟。」

「許多聞名世界的義大利百年品牌:Ferrari跑車、奢侈時裝品牌Gucci等等都是家族企業,並以其姓氏作為品牌名稱。這些名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歷史與商業價值,更隱含著該家族獨門的經營知識。以致於世世代代的經營者,無不為了維持這份榮譽而妥善經營。」

更進一步來說,不同於由專業經理人治理的公司,家族企業要更在乎「長期經營」。佘日新解釋,前者有需要短期間拿出成績的壓力,公司的表現如何,全憑「績效」說話。但也因此一旦遇到金融海嘯、疫情等突發事件,為了及時止損,專業經理人也會毫不留情地改變公司結構、進行裁併、或直接結束經營。

這時家族企業特有的「情感羈絆」,反倒成了一事業體於困境中仍持續堅持的動力。在情況允許之下,家族企業的經營者更願意轉攻為守,採保守策略度過難關,而非結束積累不易的家族基業。「換個角度來看,家族企業其實更具有永續性。」

拍攝/馬藤萍

家族企業的接班過程本就充滿挑戰,如今更是夾帶了轉型任務。儘管如此,佘日新認為臺灣仍有許多做得不錯的案例。

近年,幾個至海外插旗的知名臺灣餐飲品牌,其中就不乏有家族企業,且十分懂得打造一貫的品牌形象。至於一般人不會特別留意的製造業,也有不少年輕一代的經營者開始將大數據分析、智慧化生產技術用於生產線,並加強過去被忽略的行銷,積極爭取海外訂單。同時和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因應製造業人才流失的問題。

「總的來說,外界對家族企業固然有刻板印象。但倘若經營妥當、有穩定接班機制的話,家族企業的永續經營潛力,及其長久樹立的品牌形象,反而更容易獲得消費者與合作廠商的信任。」

 

採訪撰稿/李佳芳
攝影/馬藤萍
編輯/馬藤萍

 

研究來源
佘日新(2021)。個人創新行為與家族企業傳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般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