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的洪馨蘭教授,因參與各項社會運動,讓原先本來是閩南族群的他,開啟對客家文化的著迷,以及人類學探究之旅。
攝影/林俊孝
漫步在臺灣高屏客家「六堆」地區,陽光灑落鄉間小路,微風輕拂,耳畔傳來陣陣客家八音,一位即將在隔天結婚的準新郎,正在進行當地獨特的婚俗。轉過下個路口,只見傳統客家祖堂內,準新郎和其親族長輩們,正與這個祖堂的姻親族人們一同進行祭祖之禮,全程都有四人制八音團演奏著喜慶音樂。
在這個特殊的時侯,這裡共有兩個家族一同祭祖:祖堂家族是這個準新郎家族的「母方娘家」,所以此處可能是他的曾祖母、祖母或母親的娘家祖堂。這便是六堆客家地區獨特的婚禮習俗——「敬外祖」。
「六堆」原為清代的鄉團組織,主要由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流域中、下游的客庄聚落組成。此地水源豐沛、稻作興盛。而清代六堆涵蓋屏東縣的內埔、長治、麟洛、竹田、萬巒、佳冬、新埤、高樹、高雄市的美濃、六龜、杉林等區境內的傳統客庄,當代亦將南遷北客聚居的甲仙納入其中。
其中,美濃位於傳統六堆的最北端,也是其中「右堆」的中心。由於都市化影響較晚,當地稻作經濟得以延續至今,也成為「敬外祖」習俗保存較完整的地區。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洪馨蘭,大學時期主修政治學,後於碩、博士階段轉向人類學研究。學生時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他,在撰寫碩士論文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投身美濃反水庫運動。透過參與行動,他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歷史,也在此時結識了未來的美濃丈夫。這段經歷不僅奠定了他對地方的關懷與承諾,更使他確立以客家學、地方學,作為長期學術研究與實踐的方向。
沉澱了1990年代末的社運熱情,洪馨蘭在與夫婿結婚後,選擇斜槓育兒與寫作,完成關於屏東菸區史的論文,以及一本通論專書《台灣的菸業》,同時支援剛創辦的臺灣第一所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大。
然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精神,使洪馨蘭不僅將育兒與社區支援工作融入始終不輟的「田野筆記」,更讓他深刻體會到,自己從婚前作為鄉村的「局外人」,轉變為美濃親屬網絡中的「局內人」,彷彿潛入文化冰山之下,窺探那些只有局內人才能解讀的文化密碼。此時,美濃獨特的婚俗——「敬外祖」,正逐漸進入他的研究視野。
婚俗「敬外祖」儀式與地方的連結
「敬外祖」作為一項婚俗,其起源缺乏明確地方誌記載。過去美國人類學者孔邁隆( Myron L. Cohen,1937-)曾在 1976年出版的專書中,提及美濃龍肚有這項習俗,但敬外祖一直缺乏較為完整、系統性的探討。
為了探尋這一習俗是否具有原鄉根源,或是否受到地方環境、族群互動的影響,洪馨蘭走訪了多個六堆客家人的主要原鄉——廣東嘉應州,以及同屬客家移民的其他臺灣、海外聚落。然而,他發現這項婚俗只有在臺灣南部的傳統六堆地區盛行,並分析敬外祖維持了文化區隔,反映的是當地客語群體的自我認同、身分意識。
為探尋「敬外祖」的文化根源與客家性,洪馨蘭走訪華南贛閩粵客家中心地區進行田野調查。
相片提供/洪馨蘭
由於清代六堆社群強調內部團結,「族群內婚」成為普遍偏好。洪馨蘭指出:「從屏東的傳統六堆地區來看,閩客的居住範圍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接觸衝突時有所聞。如何透過文化特徵來區分『我群』與『他群』,便成為差異文化的出現背景。」
至於儀式的進行方式,洪馨蘭指出,敬外祖通常在婚禮前一天舉行,早期甚至僅用半天即可完成。儀式以即將成婚的男性為中心,在家族長輩的陪同下,前往母親、祖母乃至曾祖母等三代家族的祖堂祭拜。敬拜順序原則上通常由最年長的世代開始,並備妥祭祖所需的三牲、粄類果品、金紙香燭。在自廟宇商借的彩旗引領下,沿途亦聘請八音團於行進間及定點吹奏。
敬外祖儀式為即將成婚的六堆客家男性前往母親、祖母、曾祖母等三代的家族祖堂祭拜,這種儀式很不同於其他漢人族群的姻親關係。
資料來源/洪馨蘭、繪圖 /李季衡
敬外祖當天,隊伍首先前往村莊內主要的信仰神明與土地伯公(福德正神)敬拜,祈求庇佑。隨後,依照輩分次序,隊伍熱鬧地前往母方家族的祖堂,通常涉及兩至三代的姻親家族(舅家),共同敬祖並稟告婚事,以表達對舅方親族的尊重與聯繫。
由於準新郎需親自前往姻親家族,「敬外祖」也成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走姻親」儀式。透過這一過程,年輕的準新郎得以熟悉姻親親族的居住村落與重要族人,進一步盤點家族人脈與勢力,鞏固家族關係與族群延續。洪馨蘭更指出,過去較少人注意到的是,在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這項婚俗還具有避免三代內重複締結姻親(即近親通婚)的功能。
在「敬外祖」邏輯下,一位女性因其生養貢獻,當她為人母時,能夠享受夫家帶著兒子們回到她的娘家敬外祖的榮耀。之後,當她成為祖母,孫子們結婚時,夫家族人仍會再到她的娘家祖堂敬祖。甚至在她成為曾祖母後,即將結婚的曾孫們,也會由夫家族人帶領,隆重地前往她娘家的祖堂敬祖。洪馨蘭說:「這位女性一生之中,因其生養貢獻,有機會多次享有夫家族人飲水思源、榮耀母方祖先的時刻。這正是這項婚俗獨特的文化內涵。」
與平權的距離:從客家小調看客家女性角色
「敬外祖」作為前往母方原生家族祭拜祖先的儀式,不僅強化了姻親關係,也表達對母方家族的感恩。洪馨蘭指出,這一習俗更隱含著對傳統儒家思想中母職實踐的尊崇意識。然而,儘管「母方祖先」這些關鍵詞似乎容易讓人聯想到女性地位甚至母系社會等概念,實際上,敬外祖儀式的對象是「母方」原生家庭的「父系祖先」,而非這位「女性」本身。
其核心意涵在於感謝母方家族(即提供女性)協助孕育與養育後代,使父系家族得以傳宗接代。因此,雖然洪馨蘭並不排除這項特殊婚俗,也許存在受族群接觸而產生的可能性,但目前仍缺乏確切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透過對「敬外祖」的研究,洪馨蘭進一步希望邀請大家思考,六堆客家社會在傳統性別意識的養成與實踐:客家女性長期被視為具備勤勞美德,而在敬外祖儀式對母職的「尊榮」強化之下,是否也將生養子嗣的承擔與傳宗接代的責任納入「勤勞美德」的評斷標準?此外,透過儀式對女性體力、生育與情緒勞動成果的讚揚,是否更強化與加深六堆客家傳統女性對勞動美德的認知和感受?
在過去,清代客家女性並不纏足,這不僅是族群特徵,也使他們成為家族或村莊重要勞動力來源。傳統上,客家女性多在田間與屋外勞動,擁有相對開放的生活空間與行動自由。對此,洪馨蘭指出,可從客家小調中觀察性別呈現的活潑性,許多男女對唱版本展現出輕鬆、突破禮教束縛的情感互動,這與「敬外祖」所體現的沉重母職責任卻又形成鮮明對比:
男:伸阿妳手 女:摸阿你姊
男:摸到阿姊頭上邊哦哪噯喲(二:額頭邊 三:目眉邊 四:目珠邊 五:鼻孔邊 六:嘴唇邊) 女:阿姊頭上桂花香(二:額頭會發光 三:目眉翹上天 四:目珠金精精 五:鼻孔好鼻香 六:嘴唇紅連連) 男:姊阿個啷當晃啊 女:哪噯噯喲 男:哈哈噯喲 女:噯喲 男:噯喲 男:姊阿個啷當晃啊 合:哪噯噯喲喲嘟喲 |
普遍傳唱的客家小調<十八摸>部分歌詞,呈現出渴望異性與愛情的描述。
資料來源/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歌曲聆聽/開放博物館
曾撰寫專書探討臺灣菸草種植與勞動文化的洪馨蘭認為,臺灣的客家山歌的精神雖有來自嶺南多民族地區的文化傳統,但在移民過程中,隨著勞動形態的變遷與族群互動,也會發展出獨特的在地變化。許多小調、山歌不僅反映了勞動場域的廣闊與遼遠,也是一種旋律化的即興口說藝術,經常作為男女聯誼的交流方式。
「客家文化中既有崇文重教、尚武重義的父系中心禮教傳統,也存在像『敬外祖』這樣體現崇母意識的習俗,或帶有曖昧詼諧色彩的山歌小調,後面這些文化元素並未漠視或輕忽女性的存在,而女性也並非哀怨或附屬的角色,」洪馨蘭解釋道,「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現象視為客家文化作為一種『合成文化』的有力證明,展現這個文化內涵內在具有的衝突與平衡。」
性別、生存的平衡:從耕讀傳家到女性勞動
歷史上,客家族群有時因較晚移入或人口較少,在拓展社會網絡的過程中,一方面努力融入主流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則須應對地方社會中時而緊張、時而合作的族群關係。
透過「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的家訓,客家社會鼓勵男性追求名聲與成就。然而,洪馨蘭認為,傳統客家女性早已是「職業婦女」——儘管部分客家地區允許女性透過勞動獲取少量私房錢,但絕大多數早期女性的勞動,都是家庭經濟的一部分,直接貢獻於家計。
不過,洪馨蘭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元配無子嗣,側室所生之子」的敬外祖案例:妾室所生之子仍會前往元配娘家祖堂祭拜,以示尊重。同樣地,若為養子,除前往養母娘家的祖堂敬拜,若知曉生母身分,也會嘗試與生母聯繫,並至其娘家祖堂祭祖,以表達感恩之意。
「儘管『敬外祖』這一婚俗確實強化了女性的生養職責,但女性在婚後並未與娘家完全切斷關聯,且娘家也會理解並認同女性在婚姻中的貢獻。」洪馨蘭分析道。這與女子出嫁時,透過丟扇、潑水象徵與娘家徹底斷絕關係的習俗意義不同,反映出六堆客家社會對出嫁女性仍保有一條特別的牽連關係。
洪馨蘭進一步指出,對女性的讚頌——無論是對其勤奮勞動的稱頌,或是「敬外祖」對母職的感恩——都可能在無形中強化女性角色的單一性與功能性。作為女性學者,他對敬外祖婚俗也有矛盾的心情:「我希望這個婚俗能被視為一種代表六堆文化的無形文化資產,因其蘊含對母親的感恩和對姻親關係的特殊維繫。然而,若這種感恩不僅侷限於對生養特定性別(如男丁)的肯定,或許將更具當代的意義。」
讓「敬外祖」在時代變遷中賦予新意
身為在北部都會區成長求學的福佬人,洪馨蘭回憶道,在完成碩士學位時,得知高雄美濃有「敬外祖」這一婚俗,便感到十分好奇。後來,當他步入婚姻禮堂,更特地託人攝影、紀錄未婚夫「敬外祖」儀式的全過程。
因為好奇,洪馨蘭曾詢問自己的父親,作為福佬家庭的一員,是否能接受外孫結婚時前來「敬外祖」。然而,他的父親疑惑地說:「外姓子孫為什麼要來拜我們家的祖先?」這段對話對比洪馨蘭曾在六堆聽到的「外家的祖先(母方娘家祖先)也是祖先啊!」,更能凸顯六堆婚俗「敬外祖」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觀。
六堆「敬外祖」儀式由彩旗與八音引領,準新郎敬備堂祭祭品,前往母方娘家祖堂拜祖,舅家家族也會指派族人迎接,並共同上香稟告祖先。圖為張氏準新郎前往祖母娘家劉氏祖堂敬外祖,劉氏族人迎接並陪同上香稟告。拍攝時間:2000年。
相片提供/洪馨蘭
由於父親的婉拒與不解,洪馨蘭意識到,這項婚俗很可能無法在自己的娘家比照辦理。在當代,隨著跨族群、跨地域通婚的普及,這一原本依賴族群內婚、區域內婚來維繫的婚俗傳統,正迅速走向消失。
過去因為勞動與事業合作所建立的緊密姻親關係,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淡薄,而傳統六堆農村青壯人口外移,使得「敬外祖」已越來越難見。洪馨蘭分析:「由於『敬外祖』的歷史源流缺乏明確的文獻記載,加上此習俗並非由特定群體常態性實行,雖然它是六堆獨特的客家文化,卻在是否符合無形文化資產的定義上面臨挑戰。」
大環境改變生活習慣,客習俗「敬外祖」式微。
影片來源/客家電視台
儘管面臨種種傳承困境,洪馨蘭仍提出應該盡快記錄敬外祖婚俗對於六堆這個文化空間所留下的重要意義:
- 執行影像保存
透過影像記錄,不僅能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依據,也能累積「敬外祖」相關的影像資料庫。其中,包括客家八音隨「敬外祖」儀式演奏的曲牌,以及儀式行進的路徑,這些都是臺灣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源。
- 蒐集敬外祖口述史與個人經驗
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透過「敬外祖」儀式,都能重新認識並強化親族間的關係。例如,有男性因參與「敬外祖」而得以梳理過去並不清楚的遠房姻親關係;也有女性因這一儀式,與原生家庭或婆家的娘家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 依據時代與普世價值調整儀式內涵
「敬外祖」傳統上象徵對生養男丁的母親表達感恩,然而,在少子化、跨族群婚姻與性別平權等的時代變遷下,若能擴大儀式內涵,使其不僅限於肯定生養男丁,也涵蓋對生養女孩的感恩,將更有助於其傳承與現代化發展。
- 尊重宗教與族群差異,彈性調整儀式形式
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與不同信仰的影響,使得跨族群通婚家庭未必能承襲單一方的民俗傳統。洪馨蘭建議,若有需要,可考慮以其他形式替代祖堂祭拜祖先,例如舉辦與母方家族聚餐或聚會,以延續「敬外祖」儀式中對母親家族與先人的感恩精神。
洪馨蘭期待「敬外祖」儀式可以隨著時代轉化其面貌,但仍保留其儀式對母親的「感恩」意涵,繼續流傳下去。
攝影/W. Xiang
洪馨蘭感慨道:「隨著婚禮習俗的簡化與族群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敬外祖』正逐漸成為瀕危的臺灣客家文化遺產。」傳統上,「敬外祖」雖然曾是盛行的習俗,卻並非強制實施,儀式雖然隆重,但流程並無嚴格規範。本質上,它仍是一種與客家祭祖相似、但敬拜對象有所不同的儀式。或許,順應時代變遷略加調整,延續其感念母親與感謝生育的核心精神,這項鮮為人知卻別具意義的婚俗,仍有機會在新時代展現不同的風貌。
採訪撰稿/劉柏毅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