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朗讀:
台大哲學系耿晴研究發現,佛教四位重要翻譯家中的真諦、玄奘,兩者思想是一致的,且真諦沒翻譯過佛教重要經典《大乘起信論》,引起各界關注。
攝影/林俊孝
六朝時代,梁朝的梁武帝(464年—549年)喜好佛法,邀請真諦(梵語:परमार्थ,Paramārtha,499年—569年)和尚來中土說法。當時真諦正在東南亞一帶傳教,聽聞梁武帝一生造寺供僧,弘揚佛法,隨即北上面見。不料碰上「侯景之亂」,梁朝滅亡,真諦只好逃到南方避難。
這一逃,造就了中國四大佛學翻譯家之一。真諦最後落腳廣州,據說他盡其餘生翻譯了64部278卷的佛典,其中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馬鳴(梵語:अश्वघोष,Aśvaghoṣa,?—?)所著的《大乘起信論》(回譯梵語:Mahāyāna śraddhotpāda śāstra)。《大乘起信論》關於「如來藏」的說法,對中土佛學、甚至對儒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上舉足輕重。
相傳佛教重要經典《大乘起信論》是由馬鳴菩薩所著,但到底是從天竺(印度)傳來中土,還是中土和尚著作,仍未有定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唐代之後開始有人質疑,《大乘起信論》可能不是真諦的翻譯。唐朝玄奘(602年—664年)遠赴天竺取經時,發現當地竟然沒有此書,還將它翻譯成梵文回贈。這一來更啟人疑竇:別說《大乘起信論》是否真諦翻譯了,到底是從天竺(印度)傳來中土,是中土和尚的著作,都搞不清楚了。
台大哲學系耿晴從數位大藏經中,找到幫真諦做翻譯筆錄的弟子的一部文獻,與其他中土佛學作品做比對之後,發現真諦真正的思想,與一般認知大不相同:「傳統認為真諦翻譯《大乘起信論》,他的思想與玄奘相反;但我的發現證明,真諦跟玄奘的思想並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截然對立,因為真諦其實沒翻譯過《大乘起信論》。」
這個說法引起學界譁然。到底真諦的思想是甚麼?《大乘起信論》又是在說甚麼?真諦到底有沒翻譯過這本書?這一切,又得從「唯識學」開始說起。
這個世界,都是「識」造成的
唯識宗主張人的心靈可以分為「八識」。
圖表設計/李季衡
《大乘起信論》在佛家的派別裡面,屬於「唯識宗」。唯識宗主張人的心靈可以分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前面五識是我們身體的感覺,意識是「思考」,末那識相當於「自我」,阿賴耶識就是「藏識」。
阿賴耶識「藏」甚麼呢?藏著我們過去的善惡「業力種子」。佛家認為,每個人都已輪迴過無數次了,每一次輪迴所造下的善和惡,都會像種子一樣,藏在阿賴耶識裡,影響我們的今生與來世。
「我們人生所面對的一切,都是『識』變出來的,這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耿晴解釋:「比如我今天遇到一個人,跟他吵架,其實是彼此阿賴耶識裡所藏的種子,遇到了對方,跟他相應,就吵了起來。跟其他人沒有種子對應,就不會吵架。而跟他一吵,又埋下了日後再度交惡的種子。我們會一直生死輪迴,就是因為每天面對各種人事物,埋下各式各樣的種子,永遠糾纏不清。」
然則,如果人在阿賴耶識中一直埋種、一直輪迴,要到甚麼時候才能解脫呢?就必須「轉識成智」──看透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因果,不再糾纏不清,而能用清淨心來面對,就可以了脫輪迴。
關鍵是:這個能轉識成智的「清淨心」,從何而來?每個人都有這個清淨心嗎?還是需要外力協助,才能生清淨心?
一心開二門
關於這一點,唯識宗的說法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阿賴耶識是「染污」的,如果你要成佛,就必須找到大智慧之人,經由他的指點,慢慢修練成佛。印度的唯識宗,以及唐代玄奘,都屬於這個派別。
唯識宗又可分為「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兩派別。
圖片來源/chatgpt(AI). Prompt1: Depicting many monks listening to the Buddha’s sermon, in a hand-drawn style.Prompt2: Depicting monks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under the Bodhi tree, in a hand-drawn style.圖片後製/李季衡
另一派則認為,阿賴耶識的本然狀態是「清淨」的,是「如來藏」之所在。只要從這個清淨之處出發修練,就可以成佛。《大乘起信論》屬於這個派別。
著名佛學家印順法師(1906—2005),將印度唯識宗和玄奘的「染污派」稱為「虛妄唯識」,《大乘起信論》的「清淨派」叫「真常唯心」。
「虛妄唯識」認為,既然一切現象都是「識」變出來的、都是假的,那人的「識」當然也是假的(因為「識」如果是真的話,就不會變出這些假東西)。既然人的「識」都是虛妄的,那要怎樣才能得到解脫呢?靠自己的力量不行,要跟隨「覺醒者」──佛陀,聽從他的佛法,才能修練成佛。
「真常唯心」則認為,人人心中都有「如來藏」,成佛的根源就在心中。比如《大乘起信論》說人的心可以開出兩扇門,一個是「心生滅門」,一個是「心真如門」。每個人的心靈都會染污,因此造下因果,不斷生死輪迴,這就是「心生滅門」;但每個人心中本來就具備明亮的、清淨的佛性,這就是「心真如門」。只是好像被壞人教唆去做壞事一樣,無法發揮作用,就要想辦法打開心真如門,由迷轉悟,像明燈一樣,從內在去照亮你自己,就可以修練成佛。
這兩派的差別,就是傳統認為玄奘、真諦的差別,因為過去認為《大乘起信論》是真諦翻譯的。
《大乘起信論》到底是誰翻譯的?
然而耿晴的研究發現,其實真諦思想,跟玄奘一樣屬於「虛妄唯識」,那他怎會翻譯出「真常唯心」的《大乘起信論》呢?耿晴分析道:
「在那個年代,廣州是個蠻荒之地,真諦就是個在蠻荒之地沒沒無聞的天竺和尚,他的親傳弟子在他死後也迅速凋零,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但是到了隋朝,一個叫『曇遷』(542年—607年)的和尚,卻在長安以真諦傳人的姿態出現,將他的學問帶去北方,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諦翻譯』的《大乘起信論》。」
由於曇遷與隋文帝(541年—604年)的關係很好,影響力很大,因此《大乘起信論》一度大受重視。到了唐朝初年,玄奘跟他的弟子批評《起信論》的翻譯,認為真諦的學說不正確。然而他們誤會大了,因為《起信論》並非真諦所翻,真正的真諦思想在當時早就消失不傳了。
那麼《大乘起信論》到底是誰的作品?這是個難解的謎,說法很多,有些人甚至認為它不是翻譯印度的著作,根本就是某個中土和尚的創作。到底真相如何?恐怕要問問曇遷才知道了。
不管《大乘起信論》的譯者、作者是誰,它都是一部偉大的經典。因為它告訴我們:人的心,有兩扇門,一個是生滅門,一個是真如門,打開真如門,發現我們的「如來藏」,就是成佛的關鍵。這個說法,開啟了中國佛學的全新局面,也帶給世人「成佛」的根本保證。
用你的「識」,創造每天好心情
那現代人要怎樣運用唯識思想,讓我們的心照亮生命呢?
唯識學有一種「心所」(caitta 或 caitāsika)理論。他們認為,人的起心動念會造成「心所」,而心所之間有時候是互相排斥的,比如生起了「貪心」,「不貪」就不會同時存在;生起「慈悲」,「冷漠」就不會同時存在。於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讓你的心保持在「智慧」的心所,愚痴就不會存在。
耿晴舉例:「比如說我要生氣了,就想想我家那隻貓多麼可愛,它對我來說,就是菩薩的慈悲樣貌,我只要想起它,慈悲心就生起了,跟『慈悲』心所互斥的生氣等煩惱就一定消失。你的意識每天24小時活動,如果20小時都出現可愛貓咪的樣子,其他念頭沒時間生起,你天天都會很快樂。」
面對人生,也是用「智」的心所,去轉變「識」。比如看到杯子,就想像十年前這個杯子是什麼樣子?根本就不存在;十年後呢?百年、千年後呢?它會在哪裡?會永遠消失。於是你就了解,萬事萬物都不會永遠存在。面對每一件事物,一直這樣練習,培養出智慧的「無常觀」,你對事物的執著、得不到的痛苦,就可以得到解脫。
耿晴進一步解釋:「又好比看到好看的人事物,就想像30年之後如何?是否會衰老。過50年、100年後又如何?變成一具枯骨。一直持續這樣練習,就不會起妄念了。這就是『白骨觀』。你的心所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完全不一樣,就可以了脫輪迴。」
「人生是一場由『識』假造的戲。」耿晴一語道破。「你很渴望成為億萬富翁嗎?如果你看透輪迴的話,就會知道,其實每個人每一世都做過不同的人,億萬富翁你早做過了,那又怎樣呢?現在還不是在這裡輪迴?每天都在演戲?到底要演到甚麼時候呢?」
因此耿晴認為,人要了解「萬法唯識」──一切都是心中的「識」造成的,想要從煩惱解脫,改變你的人生,就要改變你的「識」。好好修煉「智慧」心所,就可以「轉識成智」,回到你本來具有的「心真如門」,達到佛的境界。這就是《大乘起信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智慧。
「人生是一場由『識』假造的戲。」耿晴一語道破。一切都是心中的「識」所造成的,想從煩惱中解脫,就得改變你的「識」。
攝影/W. Xiang
採訪撰稿/梁偉賢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W. Xiang

本著作由人文·島嶼著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