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壓力、避免衝動有撇步? 師大洪聰敏告訴你

2018年獲選被譽為「體育界諾貝爾獎」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院士的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致力於研究「運動心理學」。談他為什麼走上研究之路?「因為血型。」哈哈兩聲他笑說:「小時候喜歡看雜書,在左營受訓的時候,我看了很多血型和個性的關係,那時候只要打乒乓球,我都會忍不住問『你是什麼血型?』。」

洪聰敏因對血型與乒乓球的好奇心,開啟他對研究的興趣。
攝影/林俊孝

「那時候全台灣男男女女的選手血型我都知道,我自己會開始分類,什麼樣的血型有什麼樣的打球樣子?然後再歸納整理。」因此,洪聰敏的腦海中,有著當時同期選手的血型資料庫。

洪聰敏從小就熱愛桌球運動,這是他高中時期在中華隊的紀實。
照片提供/洪聰敏

這促使洪聰敏大學時候對普通心理學極有興趣,也是他特別認真聽講的一堂課,「大學當時的授課老師是研究血型的神父,經由他,讓我加深對血型的喜好,便立下決心以後一定要研究血型對運動的影響和表現。」

 選手控制好壓力 運動成績會更出色?

當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問他,「有人做過血型與乒乓球的研究嗎?沒有的話,只有兩種可能,一個是你有機會發現新大陸,得到諾貝爾獎,或是這個題目根本不可能做」。洪聰敏自認不是那個會得諾貝爾獎的人,所以只好改換題目,轉向心理因素如何影響運動表現?

我們過去參加過大大小小運動賽事,也發生過練習時明明很順利,遇到比賽卻失常的困境。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在比賽時感受到壓力,因此,心理狀態受到干擾,影響了認知焦慮、生理反應和自信心。但這有依據嗎?又或者到底是真是假?

洪聰敏在民國69年奪得當時社會團體桌球錦標賽亞軍,這場比賽使其深刻體驗比賽心理壓力的重大影響。
照片提供/洪聰敏

為此,洪聰敏及其團隊進一步證實這項推論,首先,檢測「專家」和「一般人」在進行運動時的腦波反應,以了解專家在高技能表現時的大腦活動。接著再邀請高技能的運動員在兩種情境:「盡情發揮」(模擬平常練習)和「提供誘因」(模擬比賽時)下做運動測驗並同時記錄其腦波,研究成果發現,壓力干擾下比賽結果的平均分數下降,同時運動表現的不穩定性都跟著提高了。

研究團隊採用精良儀器,檢測腦波與運動表現的關聯性。
攝影/林俊孝

洪聰敏說:「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壓力讓腦袋裡的左顳葉區被活化了,這個活化干擾了前運動皮質區,因為這個區域負責規劃運動動作,但是感受到壓力時,這個區域的活動指標便跟著上升。」過去有研究證實,左顳葉區負責邏輯分析,正常情況下技巧越好的精準性運動員,這個區域越不應該活躍,所以洪聰敏團隊發現壓力所造成的行為干擾,進一步影響比賽成績,洪聰敏透露:「使用腦波這類控制方法我們稱為神經回饋訓練(Neurofeedback training),就是透過訓練大腦來改變運動表現。如果運動成績想要更好,就要想辦法降低大腦某些區域的干擾,才能專注在比賽當下。」

幫助過動兒更加專心 運動有效嗎?

不過「神經回饋訓練」針對的是專業的運動員,洪聰敏總思考著,如何透過科學化的研究,來幫助一般大眾呢?這時候他注意到,父母親總為了孩子難管教而傷透腦筋,但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難以管教」有時是天生缺陷,像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過動兒,縮寫為ADHD)就是其中一種。

洪聰敏為了幫助這些孩子跟一般孩子一樣快樂長大,他比較ADHD孩童和一般孩童後,發現ADHD孩童靜止狀態時,因為大腦皮質處於低覺醒狀態,有抑制功能上的缺陷,也就是很難控制衝動,導致過動,至於該怎樣抑制他們的過動行為?又或者要如何幫他們安排適合的運動處方呢?

為此,洪聰敏針對ADHD孩童進行一次20分鐘的有氧運動,發現運動後確實可以提升ADHD孩童覺醒與警覺的功能。這項實驗針對了一般對於「ADHD孩童好動是一種問題」,找到了「該如何動」的「小撇步」,就是要進行有氧運動。

水上有氧運動可能對ADHD小朋友的執行功能和抑制能力的改善有所幫助。

有氧運動包含跑步、跳繩、腳踏車與游泳等,洪聰敏擴展了過去以跑步或飛輪的運動形式,想要探討以水上有氧活動作為ADHD孩童的運動良藥,因為水上有氧運動的好處很多,不只能改善體適能和心肺適能,對於關節所造成的壓力也比陸上跑步、跳繩還來得小,如此關節也能得到適當休息。

洪聰敏的研究成果顯示,水上有氧運動確實可以幫助ADHD孩童更加專心。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證明水上運動對ADHD孩童有幫助,洪聰敏招募了32名5-10歲的ADHD孩童,分成兩組,一組參與為期8週的水上有氧活動,另一組則沒有參與運動。課程一週實施兩次,包含4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40分鐘協調性運動,一次共90分鐘,以及課程前後的暖身與收操。

課程結束後,透過測量腦波發現,這些ADHD孩童明顯改善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這項實驗也確實證明了水上有氧運動,確實可以幫助ADHD孩童更加專心。

有較好的肌耐力與爆發力,ADHD孩童得以更專注在學習上,…..。

證實長時間進行有氧運動對ADHD孩童有效後,洪聰敏也不禁有個疑惑,就是「一次性的運動,是不是也有幫助呢?」因此,一樣找來一般孩童和ADHD孩童交叉比較,透過測量行為、數據,他發現:「一次性運動同樣可以活化神經,讓ADHD孩子的衝動穩定下來,認知表現也跟著好轉。」

另外,洪聰敏針對80位ADHD孩童所進行的實驗發現,有較好的肌耐力與爆發力,ADHD孩童得以更專注在學習上,另外,還發現當ADHD孩童能控制在適當的體重內,理解訊息上也將更為快速,這些珍貴的研究成果,都將成為能夠幫助ADHD孩童更快融入社會的重要指標。

有目的性的運動對於維持ADHD孩童適當的體重是很重要的,同時透過運動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衝動,幫助他們更輕鬆掌控自己的行為,這些研究都體現了科學實證的重要性,就好像洪聰敏一再強調:「科普與應用,就是為了增加人們的福祉。」有趣的是,這份對研究的熱情,正起源於他學生時代對血型與乒乓球關聯的好奇。

採訪撰稿/張傑凱
編輯/林俊孝
攝影/林俊孝

研究來源

洪聰敏(2013)。急性有氧運動時間長度對ADHD孩童執行控制功能的影響。科技部(原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